陜西漢唐時期體育文化的形成及在教學中的傳承
發布時間:2017-12-07 11:01:43
【摘 要】本文以文化傳承與教學的關系為切入點,在分析漢唐時期陜西體育文化的基礎之上,對文化傳承要求下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進行探討,以期對學生體育文化的培養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陜西漢唐體育 體育文化 體育教學
課題名稱: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技科研計劃項目《陜西體育文化研究》(課題編號:14JK1790)。
目前,國內的體育教學只重視探索各體育項目的技能與技術,而對學生的體育文化培養有所忽略。這一片面強調體育項目的“工具理性”而不顧其“價值理性”的現象使得我國學校在開展體育教學工作之時過于看重科學而輕視了人文。人的全面發展以“身”與“心”的共同進步為前提,體育教學工作應轉變固有觀念,將體育項目的技術、技能以及文化結合于一體。
當前,體育文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鄭勤在文化學視角下,通過研究地理環境與體育運動及體育文化之間所存在的關系,提出觀點:(1)地理環境會對體育運動項目的產生起到直接的決定性作用;(2)地理環境會對體育文化的具體內涵加以規范;(3)地理環境會直接影響到體育文化在空間層面的擴散。田至美以體育及地理共同關注的空間與地區問題為突破口,對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體育地理學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細致把握,以此提出體育文化在地理視角下解析的具體概念框架,并以此框架對體育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豐富的討論。饒遠采用人文地理學的方法對亞洲體育文化的形成及其分布、亞洲體育的民族文化特征、亞洲體育民族體育文化的現實意義等內容進行揭示。基于已有較為豐富的體育文化研究成果,探索怎樣將其應用到教學中,使我國體育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值得深思。
體育歷史發展過程中,漢唐體育文化所具有的價值地位無可替代,兩個朝代的體育及體育文化的不斷發展是以一定物質基礎的保障為前提,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統治階級亦有著大量的親身實踐。因此,本文以漢唐體育文化為例,研究漢唐時期陜西體育文化的形成及在體育教學中的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傳承與教學
1.文化傳承與教育
文化傳承是人類共同體中的社會成員對文化進行縱向交接的過程。具體到體育文化上,其傳承與教育具有兩層含義:(1)挖掘并研究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擇其善者在學校教學過程中予以應用;(2)對民族傳統體育技術中所蘊含的豐富的體育文化進行傳承,把握其中的道德價值追求、進取理念、公平競爭行為方式以及和諧思維等。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地區開展的,民族傳統特色鮮明且能夠對不同民族民眾的普遍心理素質及審美情趣予以體現,是各種民族體育運動的總稱。在這些體育運動中,較為知名的有秋千、摔跤、武術、龍舟、毽球、舞龍、舞獅等。作為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強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對民族智慧予以體現,密切相關于文化的認同以及民族的復興。
文化傳承與教育聯系緊密,教育可以增加人的知識,強化技能,對人的思想品德產生影響。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對文化發揮著傳播、選擇與創造的功能,使其成為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教育的內容很廣泛,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含有教學模式等內容在內,身處的位置為學校教育的頂端,它不僅可以將學校與社會連結起來,還是學校教育得以傳承的關鍵所在。
2.技術教學與文化
技術是教學模式的一個構成層面,它與文化之間具有辨證統一的關系。體育運動中的技術指的是采取科學的方法對身體加以利用,使其完成某一指定的體育動作。對于運動能力的高低來說,技術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極為明顯,具體要素有身體姿勢、動作軌跡與動作時間等。廣義地說,技術就是一種文化,在它們的共同發展過程中,技術是前提與動力,文化是努力方向與最終目的,兩者缺一不可,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必須以它們的相輔相成為前提。
同樣,技術教學與文化教學之間也具有辨證與統一的關系。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技術用于對其教學內容的充實,使其不再是一種純理論的講授,賦予其高度的飽滿感;在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文化用于對其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其不再束縛于淺顯的技術方法傳授,對其教學工作予以升華。技術的傳承應將文化的傳承視作其最終的目的所在。民族傳統體育既運用了不同的身體技術,又能體現不同的文化風格,在這一過程中,技術傳承與文化傳承并非兩個對立的矛盾體,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推動尤為明顯。但是基于多種因素的限制,過去很多技術傳承中所具有的文化傳承內容都遭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漢唐時期陜西體育文化的形成與分析
1.陜西漢唐時期體育文化特征及成因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以及生產方式的改變都使民風民俗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反之,民風民俗的改變也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影響。作為社會活動中的一種文化現象,體育活動在不同地區由于生活方式的差異性而獨具地區特征。自然條件的不同使得陜西各地區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體育文化亦有不同的特征。
(1)陜北地區。古時多為游牧居民居住,對應于畜牧經濟,陜北地區民眾對武力較為崇尚,有著強悍的民風。當時的陜北地區多武術、騎射、摔跤、舉石、游泳與溜冰,其形成與當地社會環境極為密切。第一,陜北地區屬于西部邊陲,長期處于一種備戰的狀態中,當地民眾力圖通過騎馬射箭練武強身,實現保家衛國的宏圖大志;第二,唐朝實施武舉制度,考試內容有騎射、舉石等,這在客觀上對體育活動的開展產生促進作用。
(2)關中地區。漢唐時期,關中游俠之風逐漸盛行,鄉民性格倔強不遜,風氣剛勁,俗尚武節。體育文化活動對這一民風民俗予以淋漓盡致地體現,多武術、騎射、摔跤、游泳、舉石鎖與蹴鞠。當然,這亦是戰爭留給該地區的深刻烙印,體育項目的開展反映了關中大部分地區民眾熱愛生活、勤于思考的生活作風。
(3)陜南地區。漢唐時期陜南地區則多武術、賽龍舟、游泳、騎射與舉石鎖。原因有三:第一,武舉制度的推動使這些體育活動得到較大程度的開展;第二,秦巴山地人員較少,土匪擾民現象較多,因而當地民眾通過練武看家護院;第三,陜南地區水力充足,為其劃龍舟活動的舉行創造條件。
2.陜西漢唐時期的體育文化傳播
漢唐時期的國力較為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展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因此在陜西傳統體育發展的歷史中極為重要。在歷史的傳承、發展、積淀與創新過程中,傳統體育的文化形式日益多樣化,有著極佳的觀賞性。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自此,中西方的交通要道得到開辟,絲綢之路使漢朝與其他國家開始了不斷的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基于中外日益頻繁的交流基礎,陜西的體育文化也向這些國家與地區進行著傳播,與此同時,當地也引進了大量的體育文化精神。陜西在使自己的體育文化流向世界的同時,也吸納了更多的外國優秀體育文化。
3.陜西漢唐時期的體育文化發展規律
其實,不管是對于經濟性體育項目還是娛樂性體育項目來說,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有的體育項目開展得越來越紅火,而有的卻不盡如人意,最終走向衰落。這兩種對立現象的出現正是對陜西復雜且龐大的封建文化同社會更替、風俗演變以及民族人格發展變化之間密切聯系的側面反映。從社會某一角度來看,陜西漢唐時期體育活動的發展及其演變或許可以從體育與經濟及政治之間存在的聯系中找到應有的解答,以作出更加切實的總結。
基于陜西漢唐體育文化傳承的學校體育教學工作開展
1.挖掘整理陜西漢唐體育課程資源
在傳承的內容、標準、范圍及其選擇等具體性的問題上,要對教育所具有的哲學理念、學習理論以及教學理論等知識進行充分地吸收,若考慮項目的選擇原則,可以對體育地理學的指導與劃分原則予以遵循。陜北、關中與陜南各地區學校應選擇符合當地地域特色、簡單易學、健身效果好、有一定群眾基礎且與各地區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相協調的項目,并以此為基礎有計劃地擴大項目的影響范圍。在推動當地傳統體育發展的同時,增強學生對漢唐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體育教學發展為對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良好手段。
2.創新陜西漢唐體育文化資源
傳承并非只是習得,它的重點在于創新,使知識增益。學校應對人員的高文化素養與科研優勢進行充分發揮,在挖掘陜西漢唐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實現體育與文化的創新。例如,針對關中地區的蹴鞠舉辦競賽活動,并在不斷整理、研究以及創新過程中對比賽的具體規則予以完善,使漢唐時期盛行的蹴鞠運動在新時期煥發出新活力,并為其在民運會以及高校的傳承過程中作貢獻。實際上,不僅是陜西漢唐時期的體育文化,任何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挖掘與傳承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陜西地區還存在很多寶貴的漢唐體育文化資源,需要當地各學校對其進行不斷挖掘,通過在挖掘、整理與創新的過程中扮演先鋒的角色,向學校的文化傳承提供源源不斷的鮮活素材。
3.構建陜西漢唐體育教育網絡資源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十分緊密,并且與家庭及社會文化的傳承相輔相成。當代對陜西漢唐時期體育教育及文化傳承問題的解決,決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園范圍內,其思考與解決應在更大的空間內來完成,必要時,需將圖書館、網絡、其他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等視作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聯合體。此外,還要采取培訓與交流等多項措施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水平,強化與陜西漢唐體育傳承人乃至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的聯系等。
結語
因地域、民俗習慣與開展方式等的不同,漢唐時期陜西的體育文化有著一定的差異,這使陜西傳統的民俗體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更多的交匯與融合。陜西漢唐體育文化傳承視域下的體育教學應圍繞陜西漢唐的傳統文化宗旨,結合陜北、關中與陜南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具有濃厚漢唐體育文化的教學模式,為學校、地區、陜西乃至全國的體育文化建設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姜鐵漢:《論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文化的傳承》 ,《服飾導刊》2010年第6期,第56-58頁。
[2]張永強:《漢唐時期陜西體育文化發展研究》2015年第3期,第31-33頁。
[3]秦立凱、黎小龍、趙先卿:《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建構》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第113-117頁。
[4]張楊:《陜西區域體育文化研究》,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