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陜西民辦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新思路
發布時間:2017-12-07 15:19:41
【摘 要】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在當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陜西民辦高校應該找準會計專業定位,發現問題,改變人才培養的思路,為社會輸送適應市場需求的會計人才。
【關鍵詞】供給側 陜西民辦高校 會計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陜西民辦高校會計專業定位與轉型發展路徑研究,課題編號:SGH16H248。
陜西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在經歷高校擴招之后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會計人才,但是隨著信息化和財務共享使得企業對會計人才需求量下降,質量提高,結果造成市場上會計人才大量剩余,但同時許多企業又面臨會計人才短缺的窘境。因此,民辦高校應從供給側著手,改變會計人才市場供需失衡問題,使陜西民辦高校會計專業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需求側”對會計人才的要求
1.高端需求:具備理論、實踐、前沿知識
高等院校招聘會計教師均要求研究生及其以上學歷,公辦院校則要求博士及其以上學歷,名牌院校要求博士及其以上學歷并具有海外留學經驗;大型集團要求本科、碩士學歷,而接受本科學歷的學校也要求學生為“985”“211”等名牌大學。從知識、能力看,高等院校和大集團企業則要求會計人才既掌握國際前沿的會計理論知識、通曉國際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發展趨勢,又熟悉國內經濟發展與資本市場運作。
2.中端需求:具有較高綜合素質
中型企業主要定位于本、專科學歷,對畢業生的學校要求也不是很嚴格。但從知識、能力上,中小企業對會計人才的普遍要求是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不僅僅是基本的會計理論和實務操作技能,更側重于對資金的管理、運作和企業財務戰略的制定。
3.低端需求:適應“全科”工作環境
在國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下,在國家政策扶持及創業思想的推動下,小微型企業迅速崛起。由于該類型企業規模較小、業務類型多且涉及面較廣,會計工作崗位沒有進行非常詳細的劃分。這類企業的會計人員要求不僅能夠熟練使用會計軟件,而且要熟悉小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規范,能夠為企業進行會計核算、納稅申報、稅務籌劃、日常資金管理等工作。
陜西民辦高校明確會計專業“供給側”定位
1.面對需求變化,遵循市場定位
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主要分為高端、中端和低端需求,而人才培養方面有一本、二本和三本之分,陜西民辦高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應該明確民辦高校的市場定位,主要是滿足中小微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小微企業。陜西民辦高校明確市場定位之后,根據中小微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應以培養“全能”型會計人才為目標,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
2.面對人才培養,明確目標定位
會計專業人才主要分為應用型會計人才和研究型會計人才,對于陜西民辦高校而言應該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為目標。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專業資格、專業能力、專業技術等會計基本技能的培養,加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鍛煉,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就能順利勝任崗位要求;另一方面應該注重學生人文素質、會計職業道德、自我提升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陜西民辦高校會計人才“供給側”存在問題分析
1.會計專業畢業生無法完全勝任社會需求
每年會計專業畢業生大量涌入社會,但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時卻出現短缺,招聘不到自己需要的會計人才。從供需之間的差距我們可以看出,陜西民辦高校強調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但由于畢業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在其入學時制定的,這就導致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而動態變化的,其結果就是陜西民辦高校作為人才供給側提供的會計人才在畢業時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企業招聘會計人才之后還要對其進行短期培訓,才能上崗從事會計工作。
2.培養手段相對滯后
陜西民辦高校會計專業課堂教學過程中雖然大量引入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教學形式,但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會計專業知識為主要目標,并未將互聯網技術、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充分利用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隨時隨地共享會計專業課程資源,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掌握會計前沿知識。同時,在學生畢業實習時,學生并未接觸財務共享中心復合式的崗前培訓,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未得到全面提升。
3.課程體系未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
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既定的課程體系不能與時俱進,緊跟經濟發展變化給會計人才需求帶來的變化,從而導致學生畢業時掌握的知識、技能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同時,會計課程體系中不變的課程設置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4.校外實習無法滿足工作崗位要求
通過對陜西9所民辦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查,發現高校在學生畢業前一學期基本上都安排學生進入校企合作單位進行實習,但由于會計工作在企業的重要地位,導致實習單位給實習生安排的會計實際工作內容較少,畢業生的會計實踐操作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陜西民辦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改革新思路
1.強化會計人才“供給側”目標
(1)注重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相結合
陜西民辦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應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培養的畢業生應該能夠滿足單位會計崗位對人才的需求。陜西民辦高校應該將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相結合,將課程內容工作化,工作內容課程化,重復會計工作的過程,不斷加深會計工作的內容。同時,在講課過程中將會計職稱考試的內容貫穿其中,使學生在畢業前取得會計初級職稱證書,為其未來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2)重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會計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課堂上只能給學生講解當年最新的會計相關規章制度,但在畢業時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已經有所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需要給學生講解方法,培養學生在面對新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規章制度的學習能力,學生能在工作崗位中不斷提升自我。
(3)根據市場變化隨時調整課程體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經濟業務內容在不斷更新,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會計專業應該緊隨市場積極組建課程群,對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隨時調整,以滿足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隨著“德勤財務機器人”的出現,會計的重復性工作和核算工作已經逐漸被替代,這就要求陜西民辦高校的會計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應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課程體系,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2.關注會計實踐“供給側”組織
(1)建立校內實踐平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將產學研結合,建立校內實踐平臺,將企業的經濟業務流程帶入學校,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實際操作經濟業務,實際掌握操作能力。例如,西安培華學院為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將陜西睿信云財務管理有限公司搬入學校并取得代理記賬許可證書,為學生實習提供平臺。學校建立了西安培華學院智能交易研究院、金融交易與云財務中心、大商科等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業務平臺,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2)做好校外實踐安排,確認學生實踐到位
陜西民辦高校應加強與校外實訓基地的深度合作,畢業生能夠真正走上會計崗位從事相關工作,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學校需要改變以往安排大量學生到學校實訓基地的做法,而是根據企業對會計人才的招聘需求,在校內舉行選拔,以120%的招聘人數為用人單位提供畢業生人數,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如果表現優異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可留在企業工作。既解決了用人單位的后顧之憂,又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使校外實習工作落到實處。
高校作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其人才供給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要解決目前會計專業人才市場需求與供給失衡問題,人才“需求方”是不可能改變需求的,只能是“供給方”改變供給。高校應轉變人才定位,改革人才培養思路和模式,以提高會計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解讀》,《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第66-70頁。
[2]田富強:《陜西民辦高校本科專業定位研究》,《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第12-14頁。
[3]魯芳:《“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會計本科教育改革探索》,《財會月刊》2017年第15期,第91-94頁。
[4]楊徐馨:《西安民辦高校會計工作管理問題研究》,學位論文,西北大學,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