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扶貧觸角直抵“末梢神經”
作者:馮麗
發布時間:2017-12-06 16:23:57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村里修了衛生室,建了合作社,香菇產量規模達到全縣第一,部分村民開了網店,把絞股藍茶賣到全國各地。”談起村里的新變化,地處秦嶺腹地的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西河鎮三合村群眾交口稱贊陜西高校扶貧團隊。
三合村的變化是陜西高校將科研、人才、文化優勢轉化為脫貧“利器”的縮影。陜西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3.8萬戶228.7萬人,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3個,貧困縣56個,其中深度貧困縣11個,深度貧困村482個,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近年來,陜西高教系統積極助力貧困縣區脫貧,特別是今年6月以來,陜西省高教工委、省教育廳和省扶貧辦聯合實施百所高校幫扶百縣脫貧攻堅“雙百工程”,把地方所需與高校所能結合起來,運用先進科技促進貧困縣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展形式多樣的扶志、扶智、扶技、扶產業等幫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高校教師常年蹲點基層幫扶指導
略陽縣白雀寺鎮何家坪,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屬深度貧困地區。駐村書記、西安理工大學干部張武花了一個半月翻山越嶺步行300多公里走訪了所有貧困戶,發現有20戶村民飲水要上山肩挑手提取水,就協調學校撥付11萬元修建飲水工程,讓村民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村民盼望多年的村通公路,也在他的努力下動工,他還組織村民發展種養殖業增收,在全村發展密植銀杏200畝、豬苓近1萬窩。
在陜西貧困地區,一大批像張武這樣的高校干部、專家常年在基層一線指導、引領農民增產增收,一步步邁向脫貧致富的新生活。
今年,緱文恩率領的西安交大扶貧團,在平利縣啟動“三百”人才(每年培訓100名黨政干部、100名教師、100名醫生)培訓工程,開創“交大一附院—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四級聯動的醫療扶貧新模式。扶貧團在磨溝村招商引資近2000萬元,流轉土地1000畝,牽頭建立宏遠鹿業、實豐養豬、茶園改造、軟籽石榴、絞股藍園、桑茶園等6個扶貧產業園區,帶動170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學校通過崗位設置、職稱評定、津貼發放、項目申報等一系列激勵政策,鼓勵科教人員深入一線參與扶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說,全校有300多名專兼職科技推廣人員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開展科學研究、試驗示范、技術培訓,人均駐點工作時間超120天,最多的達到320天。在白水縣,該校果樹、植保、土肥等學科的20多位專家隨叫隨到、入戶服務,針對生產實際問題,示范推廣種植技術,帶動當地蘋果產值從2005年的5.25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2億元。
產業培訓激活貧困戶“造血”功能
“貧困地區基礎薄弱、產業單一,實用技術缺乏,高校要發揮優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富農產業,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真正實現脫貧不返貧。”陜西省委高教工委書記董小龍說。
陜西省高校堅持“實際、實用、實效”原則,設置豐富的培訓“菜單”,開展多種形式的特色產業培訓,讓農民愿意來、聽得懂、學得會、能見效。全省103所高校面向96個縣共開展各類幫扶項目957項,組織各種培訓活動138場,培訓人員15000多人次。
在銅川市印臺區王石凹村,來自陜西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對當地山林土壤進行分析,選取花椒及連翹作為主要經濟作物,建立花椒種植示范園,帶動全村種植花椒450畝,培訓村民280人次。學校還指導該村75戶貧困戶成立散養雞合作社,在當地開展扎染裁剪技術培訓,因其成本低、見效快,吸引了許多貧困戶特別是留守婦女廣泛參與。
安康學院將地方培訓需求與學校專業人才優勢結合,確定了生態茶園建設及名優茶技術推廣、魔芋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現代蠶桑生產技術推廣、電子商務、白及中藥材快速繁育技術推廣、畜牧產業養殖技術推廣、生態旅游等七大類特色產業扶貧培訓項目,截至今年6月,共開展特色扶貧培訓16期,參訓村民1038人次。
“感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織的產業脫貧培訓,今年我們合作社每畝收入比去年增加了30%。”周至縣農家樂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東俠高興地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累計在學校開展蘋果、核桃、蔬菜、甜瓜等專題技術培訓班86期,培訓基層農技骨干4300余人,在各試驗站(基地)培訓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8萬多人次。
產業扶貧實現高校區域協同發展共贏
扶貧過程中,陜西各高校紛紛與地方政府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在各地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56個,建設電商平臺64個,將基地建設、科技推廣與扶貧有機結合起來,既帶動幫扶縣區脫貧致富,又實現了提高辦學質量和區域協同發展共贏。
今年9月,陜西省富平縣莊里鎮神芝村44歲職業農民孫新科,成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富平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班一名“新生”。近年來,該學院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辦學新模式,先后在彬縣、富平、洛川、眉縣、鎮平等縣區建立職業農民培育學院,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學院還在各地建立國家級科技集成與創新示范基地、產學研示范基地,讓扶貧觸角直抵“末梢神經”。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建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面向區域主導產業,在產業中心地帶建立了一批永久性產業試驗站(基地),目前在全省貧困縣區建成產業試驗示范站28個,涉及小麥、玉米、蘋果等多個產業;選派200余名科教人員擔任“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在省內國貧縣、秦巴山區、六盤山區等扶貧片區布局建設示范推廣基地,實現了省內56個國家貧困縣區農業科技服務全覆蓋。學校還聯合57家秦巴山區科技特派員企業共同發起成立秦巴山區科技特派員扶貧創業聯盟,圍繞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積極開展教育扶貧與培訓等工作。
“目前全村連翹種植面積600多畝,進入盛果期后畝產值可達5000元,屆時種植戶兩三年內就可以實現脫貧。”陜西中醫藥大學團委副書記、旬邑縣馬欄鎮長舌頭村第一駐村書記機楊帆說。該校采取“高校+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制藥企業”三位一體的扶貧模式,依托陜西省中藥資源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根據當地中藥資源產業發展特色,選派藥學專家長期到旬邑縣開展駐村種植培訓,并與旬邑縣聯合申建陜西省扶貧產業示范園,將中藥第一、二、三產業完全融合,實現扶貧產業園區的提檔升級。項目建成后,將帶動旬邑縣35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5800余農戶,在中藥材種植、加工、流通等方面獲得持久收入。
“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深度貧困地區扶貧力度,提升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更好地推動農民脫貧致富、高校產學研協同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董小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