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國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創業背景下,借助“互聯網+”“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省內高校的創業教育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但是繁榮背后無法掩蓋個別高校“應景式”教育、“口號式”教育的情形,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提出了高校創業教育與SYB培訓相結合,通過情景教學模式等方法來改善現有的教學模式,以期為促進陜西省高校創業教育作一些貢獻。

【關鍵詞】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高校創業教育 SYB 情景教學

引 言

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在其發言中第一次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個概念,由此,在國內各行各業、各階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創新創業浪潮。

作為國內創業教育和創業理念的踐行者和排頭兵,高校自然成為本次創新創業大潮的引路者。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和“互聯網+”戰略,各地高校紛紛開創了創業課程,很多學校還成立了創業學院。陜西省作為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大省,在這方面更是不遑多讓,省內各高校紛紛開始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各種高校創業聯盟、民間創業協會層出不窮,一時間創新創業教育已然成為高校教育的熱門話題。

然而,筆者通過對陜西省10所高校調研和走訪后,發現在上述表面繁榮的創業教育背后卻顯現出另外一派景象:當前省內一些高校的創業教育更像是“應景式”繁榮,尚無一個完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個別學校表面上很重視創業教育,有專門校領導負責管理,但是沒有具體開展宣傳和指導工作;教育力量比較薄弱,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多半都是半路出家,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出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

因此,針對上述一些問題和現象,筆者根據多年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經驗,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希冀能為今后陜西省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發展作一些貢獻。

創業理念的演進及創業教育的發展

1.創業理念的演進

1912年,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利潤[1]。1985年,彼得·德魯克[2]談到創業精神即:運用管理概念和管理技術使產品標準化,設計出生產流程和加工工具,制定了各階段的工作標準,從而大大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開拓新的市場,招徠新的顧客。

從以上理論演進可以看出,早期的創業研究將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創業者,特別是創業者的特質、背景和早期經驗等方面[3],之后的學者們將創業者與創業行為結合起來研究,更注重創業者決策制訂時的認知過程、創業者思考的方式和決策制訂的過程等。

2.創業教育的發展

國外的創業教育最早是在美國興起,美國已經形成了自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直至研究生階段比較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

在國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9年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界教育國際研討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創業教育的概念,由此拉開了國內創業教育的大幕。創業教育進入高校始于1998年,清華大學當年創辦的“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算是對創業及創業教育進入高校的一個有益的嘗試。2002年,教育部批準中國人民大學等9所院校為創業試點院校,可以開展大學生創業培訓類課程[4],自此創業教育真正在國內高校開始展開。而從國家政策層面上看,教育部于2010年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意見中要求全國各地高校要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實現突破性進展,意見的頒布意味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入了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的全面推進階段[5]。西北工業大學于2000年開設的《創業學》選修課并且配套編撰了相應的教材,也成為陜西省省內最早的本科生創業教育課程。

省內高校創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及困境

為了解省內高校畢業生對創業教育的認知及需求情況,各高校創業教育開展的程度等,筆者于2016年初分別在陜西省10所高校采訪了605名高校畢業生及校內創業指導部門主管,根據發放的問卷及采訪內容了解了一些關于省內高校創業教育現狀及學生需求。以下即為問卷情況統計。

問題1:是否了解創業及創業教育的內容?有60.1%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24.6%的人聽說過,僅有15.3%的人了解。問題2:是否愿意接受創業教育?有66.6%的人愿意接受,20.8%的人不愿意,12.6%的人表示無所謂。問題3:愿意學習哪方面的創業知識?42.9%的人想接受創業理念的培養,30.9%的人希望了解創業知識,26.6%的人希望能分享創業經歷。

從問卷情況可以看出,由于受就業形勢的影響,很多學生還是能夠接受畢業后創業的,同時也希望能在學校就得到創業相關理念及知識教育,但是從調查中也可以看出個別學校在創業宣傳、創業教育上做得不是很理想。

針對以上情況,筆者采訪了這些高校創業指導部門,了解到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

1.課程模式較落后,內容與學生創業需求脫節

筆者了解到基本上這些高校都開設了創業類的課程。但是從上課形式來說,仍舊離不開傳統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沒有互動。課程內容也沒有統一的體系,缺乏作為一門學科應有的嚴謹性和系統性。

2.實踐形式單一,實操性不強

通過調查得知,這些高校都有“大學生創業中心”或“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等支撐學生創業的實踐場所,但是實際利用率并不高。同時,這些學校也大都參與了國家、省兩級相關部門組織的“雙創大賽”等比賽,但是參加比賽的同學沒有經驗,指導的教師本身也很少有創業或創業成功的,導致比賽最后也成為紙上談兵,流于形式。

3.師資力量薄弱,創業經驗缺乏

在筆者所調查的這些高校中,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多半都是半路出家,接受了短期培訓就開始為學生上課,大多沒有實際創業或者創業成功的經驗,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或能力。

創業教育工作的改進

1.優化課程體系,改變教學模式

創業教育體系的完善歸功于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當前省內高校創業教育明顯有重理論學習輕實踐操作的現象。基于此,筆者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為優化課程體系,推動創業教育“課堂”發展的多樣化。以教師課堂講授為基礎,傳授學生必需的創業知識、創業意識和創業素養;依托創業教育實訓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創業活動,使學生在團結協作精神、創新設計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

2.利用現有教學實踐場所,引入團隊教學和參與式教學

引導學生根據創業項目自主結成團隊,鼓勵學生通過選修或完全自由選修的形式,研修一定學分的創業類通識課程。其次,根據現有教學實踐場所,以實際創業項目或者虛擬項目為基礎,將每個項目分解為不同崗位,鼓勵學生團隊參與項目的同時根據每個參與者不同情況將崗位進行分解,開設以培養崗位創業知識為主的專業類創業課程。

3.大力培養現有教學師資,引進高素質的創業教育人才

創業教育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業師資的水平和能力,省內大多高校創業師資雖然在理論功底及學術能力上都有很高造詣,但是實際創業經驗和體驗上還存在一定欠缺。從教師的研究或者從事方向來看,對現有師資來說,可將他們送去參加一些創業師資培訓的課程,通過培訓提高創業教育教師素質,培養學術型教師。另外,可以考慮從校外引進一些有創業成功經驗同時具有一定學術能力的企業家或創業者作為導師,解決學生碰到的問題。

其次,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業教育的師資可以分為理論型和實踐指導型。理論型教師可以考慮從工科及理科專業引進,他們嚴謹的思維和縝密的邏輯推理引導學生參與創業課程教學,可以有效加強對學生的理論指導。實踐型教師須有一定的創業實踐經歷,這類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或者他人的創業經歷采用案例教學、參加創業論壇等方式提高學生對創業的感悟,理解創業的規律,讓學生從案例中獲得對創業的興趣和經驗。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發展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商務印書館,1990。

[2]彼得·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機械工作出版社,2009。

[3]鄭馨、崔毅:《創業研究概念框架的演進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年第9期,第126-129頁。

[4]黃兆信、趙國靖:《中美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比較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第49-52頁。

[5]趙金華、孫迎光:《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研究22年回顧與啟示》,《現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