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是一種新思維和新概念,正確理解和處理互聯網絡和現有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之間的關系,以及在我國現行教育實體的基礎上正確看待“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的作用問題,對于促進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意義重大。根據“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需要從觀念創新、教學方式創新和評價機制創新等不同方面入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模式 教學理念 評價機制

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曾正式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他說:“最近互聯網上流行一個詞叫‘風口’,我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承擔著培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接班人的使命,所以,從戰略的髙度開啟“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闡述“互聯網+”風口浪潮帶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啟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互聯網+”視域下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是時代發展向我們提出的重要課題。

“四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形成

傳統意義上,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在這種“三位一體”的模式中,學生更多處于信息接收和被動教育的地位,教育者對教育效果具有更大的可控性。然而在互聯網思維日益成熟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環境在學生生活中越來越產生更為重要的影響。網絡環境已經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環境和因素,“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已經被“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所取代,“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已經形成。教育工作者需要嘗試在“四位一體”的環境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努力探索重新組合外部環境進行教育的交叉結構和模式,以運用“外部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在“三位一體”的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家庭和學生之間很容易建成一種一對一的教學關系,家長咨詢、教師家訪、學生反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單向的合力關系。然而,互聯網世界的到來打破了這種單向性的合力關系。互聯網營造的網絡環境建立了三者之間適時、有效的互動平臺,在家庭電腦、學生手機、教學網絡之間構建有效的數據傳輸、分析和交流機制,無論是時間上還是時空上都使得學生、家長、教師三者在思想政治觀念和意識上保持髙度的一致性和透明度,這樣既能增強思想政治觀念的指引力度,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強度。

準確把握“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科學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著多層面的含義,從根本上說是服從和服務于意識形態建設的需要,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導向的人才。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激發人們的政治熱情,培養參與政治建設的價值情趣;其二,正確理解政治價值導向,以科學合理的方式表達政治主張,堅決抵制不良的政治導向。

從哲學層面而言,政治素質包括政治價值導向、政治方法論和政治文化等,是一定的政治立場的社會綜合反映。具體而言,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熱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的現代公民。對于大學生而言,由于身心發育不夠成熟,政治價值觀也很不穩定,容易受自由主義等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思潮影響,因此對他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這種意義包括:其一,能夠增強大學生處理社會生活中各種事件和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社會素養;其二,能夠夯實大學生的價值觀,尤其是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做一個成熟的社會主義公民。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面臨的文化安全和技術安全形勢異常嚴峻,大學生成為一些國家爭取和拉攏的對象,加強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趨勢。這些能力都必須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來完成,單純的互聯網世界是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的。因此,只有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因素,圍繞主體能力建設開展各項工作才有利于從根源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了適應這種形勢需要,需要學校、教師及其社會共同努力,尤其是學校和教師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作用。保證在充分發掘現有教育體制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各種手段建立科學有效的教育機制,不斷增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工作機構機制,根據實際狀況,開展專門的教學研究,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作為教師而言,首先要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地處理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文化及其外來文化的關系問題,然后以科學的方法教育和教導學生。

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對西方技術主導下的互聯網信息世界進行科學的管理。從今天高校思政教育中所面臨的威脅看,西方對“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得更加成熟,他們能夠將技術、文化、意識形態與互聯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西方式的自由主義信息載體,向自己的競爭對手或者潛在的敵人進行信息輸出,影響這些國家的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如果不加管制,任由其肆意發展,對青年大學生造成的不利影響后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的內容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和互聯網思維的不斷深入,從戰略高度開啟的“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新概念。“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該新概念的落實與實踐,它強調在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基礎上,用互聯網的思維融合現有的普通知識教育模式、內容、方法甚至是整個教育體系。這一創新模式的建立,包含以下幾個層次的內容。

1.創新教育理念

現有的知識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是圍繞“考試”這一終極目標而設置的,它對人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都作出了刻板的限制,為了應試與就業,受教育的時間似乎只有小學、中學、大學這十幾年的時間,受教育空間似乎就只是教師、學生組成的課堂或教室。與“應試”式的教育模式不同,“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種終身教育模式。在應試模式下,大學生的價值導向主要圍繞外在的目標而展開,不是為滿足自身價值的實現而開展。由此導致的后果是,在這種功利主義式的學習導向下,學生的興趣點主要著力于以就業為導向的知識性課程學習之中,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等課程毫無興趣。大學階段結束后,他們脫離了學校和教師的管理,學習的方式更加自由。課堂和學校教育的結束使學生更加自由地陷入互聯網世界中,并成為他們必不或缺的生活方式。而開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則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適時地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增強人們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人們的政治素養。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著力思考這樣的問題: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問題是什么?第二,如何建立起自我教育的精神理念,形成一種滲透于內并轉化為個性品質的思想基因,奠定終身教育能力。

2.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一般而言,教育者可以分別從不同環節入手,探求“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首先,要精心探尋學生、教師和教學內容與互聯網媒體一體的課堂教學機制,圍繞特定的教學內容,形成有機和諧的教學課堂教學情景。其次,要明確互聯網的利弊得失,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觀。第三,一定要重視實踐教學,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實踐環境,創造機遇幫助學生在社會中接受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

3.創新教育評價機制

發展性原則是一種導向性的評價原則,“意在對某種職業方向或人生規劃等作出科學的預測和評判,并在此基礎上制訂各項促進措施”。[2]貫徹和落實發展性原則對于提高“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效性而言,有著鮮明的教育意義。一般而言,評價主要由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幾種形式。這幾種評價方式各有利弊,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評價學生技能的成長和發展。因為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無法全面準確地分析了解被評價主體的綜合素質,應當拓寬評價的方式方法,增加一些診斷性和形成性的評價。學校可以采用描述、觀察等多種多樣的質性評價方式。

總 結

在“互聯網+”社會形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處于一個轉型的新機遇中。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對之及時地作出反應,同步甚至超前地提出相關理論并快速切入實踐,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和放大是可以預期的,這樣的時代必將會以一種巨大的力量影響高校思政教育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潘圳:《“互聯網+”:讓中國經濟飛起來》,《社會科學報》2015年4月30日第8版。

[2]陳麗如:《可接受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對現代德育的意義》,《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22-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