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教育是一門培養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能力的學科,多以培養學生系統掌握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學科的基本理論與能力為主要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國家對地方藝術教育逐漸重視,并對各大院校的藝術教育進行規范化管理,充分發揮藝術教育育人功能。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依托高等學校培養合格的中小學藝術教師,并且針對藝術高考給予多重優惠政策,以便促進藝術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要實現以提升質量為目標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高校藝術教育結構,就需要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及外部環境建設等方面作出有創意性的措施。

【關鍵詞】地方高校 藝術教育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平衡發展

基金項目:寶雞文理學院院級重點科研平臺項目“藝術教育專業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研究”(zk12024)。

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地方高校的藝術教育專業長期以來由于受社會意識等多方面的影響嚴重阻礙了其發展,使之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師資建設以及外部環境建設等多方面出現了失衡現狀,人才結構與人才質量矛盾趨于尖銳,對社會與學生個人的發展造成了很大困擾,引發了一系列教育及社會難題[1]。

1.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泡沫化

藝術類專業的招生考試是高校招生考試的一種特殊形式,只有具備濃厚的藝術氛圍、完整的教育體系,才能夠培養出更為專業的藝術人才,進而提高國家軟實力。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外來文化不斷涌入,傳統文化觀念也經歷了洗禮與更新,國家需要藝術人才來填補文化氛圍已成定局[2]。2000年,高等藝術院校開始擴招,伴隨而來的是大眾化藝術教育培養模式開始普及,我國“藝考熱”開始風靡全國,而由此帶來的招考不公、腐敗、大環境不公平等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不少院校盲目于對藝術專業領域人才的培養,缺乏對藝術教育本質的認識。國家對此屢次改革,結果卻收效甚微。而地方高校在配合藝術教育體制的過程中盲點太多,過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沒有明確的目標內容,導致藝術教育體制的改革難以適應日益變化的藝術教育形勢,藝術教育發展嚴重失衡,造成行業的泡沫化。

2.對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認識不足

現如今,各大院校任意增設藝術專業,對于藝術生的招收條件一降再降,出現了一系列不良現象。然而,無論是部分院校,還是學生與家長都存在跟風意識,對藝術專業的認識出現嚴重偏差。家長與學生認為,大學階段僅僅是一個成長過程,最后得到一張畢業證書就算是完成任務,至于學生是否真正能夠學到技能并非主要目的。尤其面對社會上不斷出現的“潛規則”現象,令不少學生與家長對藝術行業產生不良認識,于是部分家庭的目的只是為了一紙本科文憑,不惜花費重金對孩子進行形象包裝報考藝術院校,卻忽視了學生需要的是學習文化知識及提高內涵修養。這一系列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偏差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心態,產生對藝術專業消極、懈怠的逆反心理,阻礙了藝術教育的良性發展[3]。

3.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

藝術專業的設立對培養藝術人才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但卻沒有真正提高專業人才的質量。目前,我國地方高校在藝術專業的教育內容與形式方面還存在諸多弊端,缺乏創新,難以適應時代發展。

首先是培養目標有待明確。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塑造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藝術設計人才,而目前不少地方高校只停留在口號與形式上,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還有一定差距。其次是課程的體系結構缺乏合理性。例如目前在大多數院校中,藝術專業的傳統課程體系多會依照以往的教學模式來設定相關課程,在方式與內容上都有很大局限性,在重視技能訓練的同時忽視了理論基礎與人文知識,且不少課程缺少連接性,使得學生難以從整體來串連知識結構,最終影響學習的自主性以及創造力的發揮。另外就是藝術專業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陳舊,缺乏創新。一般多以教師單一傳授為主,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缺乏雙向互動性,不能激發學生創作興趣,造成學生思維與實踐的惰性,阻礙其內在藝術潛力的發揮。

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平衡發展的創新型措施

我國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體系、思想意識以及課堂實踐等諸多方面存在失衡現象,造成藝術人才的匱乏,下面就此現狀提出幾點創新型建議。

1.對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進行全面協調

藝術教育是一種提升學生藝術修養和素質的新興教育,為促進學校藝術教育全面、持續、協調發展,國家有必要對各大高校作出明確規定,尤其針對利益、分數、招生數量等方面都應全面協調,杜絕利益至上、盲目跟風等不良現象的出現;院校自身也要充分明確辦學理念,正確增加生源途徑,不斷提高教學質量。1937年5月25日,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出臺《藝術專科學校及大學藝術科系招收新生暫行辦法》,這是我國近代教育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藝術學科方面制度規定的官方性文件,其中有一條規定:“大學藝術科及音樂系入學考試科目,應量予變更,不宜與其他科系入學考試科目完全一致,俾有特種藝術天才者易于錄取;但仍當妥定標準,以杜寬濫。”[4]這一規定更是對現代藝術教育改革的一種啟示。

在文化體制深化改革、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文化是連接國與國之間,族與族之間的精神紐帶,藝術文化教育同樣不例外。藝術教育要為培養專業人才作出貢獻,藝術教育改革需建立一套好的評價機制,改變應試教育中只注重文憑,而缺乏對藝術本身的追求與造詣的現象。簡單來講,高考藝術教育應當回歸到藝術本身。地方高校在藝術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中不應以偏概全,只注重專業課成績或者只注重文化課成績,應努力提高學生對各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合理調配學生的學習時間,提高師資質量,打造新的教學課程,使其健康發展。

2.不斷提高對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認識

從目前藝術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雖發展快速,但職位緊缺,而藝術生自身技能、文化等方面基礎又較為薄弱,對藝術缺乏高度的熱愛與追求,所以地方高校在對學生教育方面上應該給予比以往更多的重視。學生方面也更應理性認識自身不足,以及當前不容樂觀的就業局勢。教師與家長作為孩子重要的指引者,也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與肯定,切勿懷有“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態度來面對孩子的前途與未來。要嚴格杜絕學生家長鉆“藝考空子”,抵制“為上大學而考大學”的思想。地方高校在選拔專業生的資歷上,應該考慮學習成績和專業基礎課程這兩個方面,致力于挖掘具有藝術潛力、綜合素質高的藝術人才,引導學生良性面對“藝考熱”。同時,藝術招生作為藝術人才培養的入口環節,必須加大改革力度,亟待轉變藝術教育觀念。

3.不斷創新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在現代教育領域,學校應注重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不拘泥于傳統固化、僵硬的教學方式,應當攻克學生薄弱的專業基礎,加強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從不同視角思考藝術專業的整體教學設置、教學理念與教學形式,做到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對藝術人才能力及素質要求的新變化。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學科的實踐性,實現藝術成果的商業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使學生提早備戰畢業、就業等一系列人生的重要轉變,確定自我價值,找到人生目標。

(1)增強學生對藝術的個性化創造

藝術的發展動力在于個性化的創造,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思維模式都不相同,然而傳統的教育模式缺乏創新型思維,如今社會缺乏的是與眾不同的創新型人才,院校有必要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深刻反思,不斷為學生提供發揮個性化思路的藝術平臺。地方高校對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也應杜絕“大眾化”教育,根據學生自身要求區別對待,增強學生對專業的個性化創造[5]。

以藝術教育這一藝術專業為例,院校可以針對專業舉辦一些有價值的活動或決策,例如常見的一些藝術比賽,但在形式上不能再以以往征集、評選等形式出現,這些方式對學生的引導性與號召力并不是很強,所以具體方式還有待進一步創新。各種藝術比賽從最開始的設計靈感與理念,到中間過程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改進,以至最后的作品展示都需要有全面的體現。院校在舉辦關于藝術專業相關活動時可以借鑒《女神新裝》這一節目模式,組織優秀的參賽團隊,邀請業界優秀的藝術團隊與教師當評委,每期校方可規定特定主題以及所要呈現的藝術形式,要求學生團隊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作品,并且學生代表要對作品作出最完美的舞臺呈現以及詮釋,這一過程中也盡顯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校方也可以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對好的藝術創意進行競價拍賣,對優秀的藝術學生進行招聘推薦,這對參賽者是一種挑戰,同時更是一種鼓勵與認可,這樣的活動形式與流程既會考驗學生對藝術的理解以及創意能力,同時對學生的競爭能力、承受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都是一種測驗,以便他們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2)藝術教育專業人才的感情化培養

教育的感情化培養模式首先表現為學生與專業學科間的感情,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都會存有復雜的感情:感興趣、迷惘或是毫無興趣。而不同情感的產生可能源自于社會、家庭等各類環境因素,所以在教學當中,如何讓學生愛上并了解專業也是重點培養內容。另外,要重視師生間的感情培養,教師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主要引導者,他們與學生之間的心靈距離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6]。而師生間的參與互動為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專業的感情化培養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面對學生性格的迥異、殘酷激烈的競爭、純正美好的友誼、青春期的迷茫……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都應充分顧及,要不斷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能夠積極地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任何困難[7]。

結束語

目前我國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學生人數雖在急劇上升,但藝術教育仍然是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藝術師資短缺、藝術人才專業素養不足等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藝術教育的評價體系制度尚未建立,這些問題都制約著藝術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而各地方的中小學藝術教育都將要依托高校藝術教育人才,這勢必就為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轉機。為有效改善這一發展現狀,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改進,各界對藝術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對藝術的創造力,通過積極互動等多種感情化培養手段使學生愛上藝術、創造藝術。

參考文獻:

[1]張震、畢源紅、劉元芳:《高等藝術教育功能的定位、錯位與矯治》,《大學教育科學》,2015年第2期,第9-14頁。

[2]王建平:《對高校藝術教育現狀與發展的思考》,《藝術探索》2010年第1期,第74-75頁。

[3]別敦榮、夏晉:《論藝術教育的專業化及其通識性》,《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第60-66頁。

[4]李晶:《高等藝術教育培養模式研究》,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2010年第1期,第112-114頁。

[5]曹軍:《地方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析》,《美術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第78-80頁。

[6]王林飛、李勤:《江西省文化藝術人才培養策略與高校教育資源的有效結合利用》,《音樂時空》2013年第9期,第162-162頁。

[7]龔文芳、周云真、黃克軍:《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考試周刊》2013年第84期,第167-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