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創新1+4工作機制 實現教育扶貧扶智扶志扶技全覆蓋
作者:陳拴興
發布時間:2017-11-24 17:08:42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2015年以來,長武縣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理念,以“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為底線,以傾斜支持邊遠貧困地區發展教育,提升貧困地區人口發展后勁為長遠目標,精心安排部署,及時總結分析、科學研判形勢,成立了“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用足用活政策幫扶小組、挖潛人力資源幫扶小組、拓展教育培訓幫扶小組、據實創新幫扶小組四個工作組,形成了1+4教育扶貧工作機制,驅動教育扶貧工作穩步推進,實現了教育扶貧工作扶智扶志扶技全覆蓋。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工作領導小組,全面主持縣域教育扶貧、脫貧工作,統籌協調各方面工作,著力頂層設計研究,安排部署整體工作,制定印發了《長武縣教育脫貧工作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建立了扶貧工作月報制度、聯席會議制度、重點工作督辦制度,規范管理,做到了目標明、任務清。下設的各工作組組長由教育局黨委委員擔任,同時明確了工作組組長為專項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夯實了責任,并制定了與之相對應的4套子方案,精準指導教育脫貧工作開展。
一、用足用活政策工作小組。重點落實中省市各類師生資助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政策。一是全面落實各類資助政策。為確保資助工作精準實施,該縣提出了對象識別、項目安排、資金使用、脫貧成效“四精準”和資助政策宣傳、資助政策覆蓋、資助程序落實、資助系統應用、資助監督檢查和資助檔案建設“六到位”要求。由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牽頭,在全縣建立了完善的資助工作體系,各校擇優選定識別人員,專人負責資助對象的確定與資金管理和發放工作。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制定了學生資助工作流程圖,通過個人申請、學校老師家訪核實、資助中心負責與全縣貧困人口數據庫比對審核、受資助人員名單公示、資金公開發放并留存影像資料、教育督導部門監督落實等環節,確保資助對象精準和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人。二是搶抓政策機遇,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教育扶貧硬件保障能力。近3年,長武縣爭取中省市薄弱學校改造、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等資金9100多萬元。在此基礎上,多方籌措資金,累計投入1.3億多元,選址新建小學2所、幼兒園2所,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39所,增加學位4000多個;建成寄宿制學校16所,實現了寄宿學生一人一床;建成學生食堂51個,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全覆蓋;按照省頒標準裝備電子白板教室360間,裝備各類功能性部室129間;全縣所有中小學幼兒園實現了樓房化,操場院面全部硬化,其中許多學校、幼兒園學生活動場所軟化。在保障全體適齡人口都能就近入學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教育設施現代化水平。
二、挖潛人力資源幫扶小組。重點承擔人力資源優化整合、公益愛心崗位開發等工作,為貧困人口脫貧提供增收生長點。一是全面落實鄉村教師補助政策,釋放現有人力資源能量。根據國務院教育部、人社部、財政部鄉鎮教師工作補貼1316人,每月補助金額44萬元;落實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每月補助21萬元。二是促進鄉村教師均衡發展。采取競聘上崗、競場賽馬的辦法,為鄉村中小學選配校長5名,充實了鄉村學校領導班子隊伍。為邊遠貧困地區補充特崗教師43人,30多名省市縣學科帶頭人,主動申請到邊遠貧困地區支教,交流輪崗教師154人,帶動薄弱學校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加大鄉村教師培訓力度。截至目前,共培訓貧困地區教師2215人次(其中市級以上培訓164人次,縣級培訓2024人次,培訓校園長27人次)。四是實施鼓勵激勵機制。為進一步鼓勵偏遠貧困地區教師扎根山區,出臺了《 關于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有關事項的通知》,在職務評聘中最大限度的向貧困地區教職工傾斜。近期還對在邊遠貧困地區教育教學崗位上任教30年的704人,任教滿20年的181人進行登記、上報,予以表彰。五是開發愛心特設崗位。配合人社部門,開發愛心崗位90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群眾增加家庭收入提供增長點。六是打通人才流動通道。該縣結合近年來新招錄教師學歷層次高,體音美專業人才多,但大多都在學前段任教,而中小學教師基本沒有補充新任教師的實際,把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分成三個大學區,改革用人機制,變學校人為系統人。學區內各學段教師打通使用,充分發揮人才的專長,彌補了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也讓教師人盡其才。七是賽場選馬,優化學校管理隊伍。按照看平時、看一貫、看關鍵的原則,通過“賽場選馬”等方式,先后公開選聘校長31名,形成了優者上、劣者汰的用人機制。在學校各層級負責人選用上,堅持簡政放權,管放結合,誰用誰選誰負責,充分發揮學校管理隊伍的引領作用,調動了全體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三、拓展教育培訓幫扶小組。重點發揮教育部門職能和人才優勢,開展各類產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人口創業就業能力。組織各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深入鄉村邊遠學校開展送教下鄉活動,通過現場授課培訓,現場診斷指導,相互學習交流,為邊遠貧困地區教師傳經送寶,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以縣職教中心為平臺,成立長武縣群眾脫貧培訓學校,采取田間地頭現場授課、外聘教師集中培訓等方式,先后開設果樹、大棚菜種植、奶山羊養殖等農業產業化培訓班35期,中醫亞健康調理師訂單式培訓6期,培訓群眾2750人次,完成實用技術培訓5200人,勞動力轉移培訓4300人,使貧困群眾掌握一門實用技能,提高家庭經濟收入,早日實現脫貧夢想。11個農業產業化培訓班正在積極籌備之中,計劃培訓人數550人。
四、據實創新幫扶小組。重點研究各項政策落實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創新工作機制,確保教育扶貧工作全覆蓋。一是創新控輟保學工作機制。全面落實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創新建立了“兩卡三臺賬”(兩卡: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幫扶卡、留守兒童關愛卡;三臺賬:“控輟保學”臺帳、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幫扶臺帳、留守兒童關愛臺帳)管理模式,摸清全縣各學段適齡人口入學情況、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就讀情況、因學致貧家庭學齡子女就讀情況、異地就讀學生受資助情況、建檔立卡大中專學生受資助情況以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在各村、各校分布情況,制定幫扶方案,落實幫扶措施,形成了“一生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幫”的工作機制。安排1945名老師與390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一對一”“一對多”結對幫扶,師生同寫幫扶卡(愛心日記)。全縣義務教育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零輟學。
二是創新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持續開展“老師學生手拉手,五知五幫獻愛心”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全縣1388名教師與2258名留守兒童結對開展關愛活動。截至目前,全縣各校均建成留守兒童管護中心,開通親情視頻窗口100多個,接通親情電話118部,創建“親情QQ群”100多個,累計幫扶留守兒童和貧困戶子女5696人次。三是創新開展扶志工作。該縣在全體中小學生中開展了“爸爸、媽媽,我們不做貧困戶”小手拉大手活動,在學生中廣泛開展自力更生、脫貧光榮的理想道德教育,通過學生引導、影響家長樹立早日脫貧、勤勞致富的自信。各校園組織受助學生以“受資助,感黨恩”為主題,廣泛開展征文、演講、手繪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勵引導學生體會到黨的溫暖、老師的關愛,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用優異的學習成績回報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