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攝影》課程關注點的轉變及意義探析
發布時間:2017-11-16 11:30:46
【摘 要】自建筑攝影發展成為獨立的攝影門類以來,人們就對它有著更專業、更具體的要求,高校《建筑攝影》課程也必須與時俱進、因材施教,我們需要對建筑學及相關專業開設的《建筑攝影》課程提出更具價值的要求。筆者根據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及《建筑攝影》課程的教學經驗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教學方法,供教育同行參考。
【關鍵詞】建筑 攝影 藝術 教學理念
基金項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建筑攝影》課程中對教學理念的革新,項目編號:JG021341。
《建筑攝影》課程在我國高校開辦之初是國家教育部門為建筑類專業,如: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藝術設計,以及近年來新興的風景園林等專業制定的專業選修課程。
總覽各高校的《建筑攝影》課程的教學大綱我們可以看到,多數都將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定為給建筑類專業學生提供普及攝影技術知識,能夠獨立完成以資料記錄為目的的建筑的相關拍攝,或者從中獲得進一步的藝術審美表現的任務。然而,一旦作為選修課程,課時往往不會超過40課時,因此早期的《建筑攝影》課程的培養計劃多以普及基本的攝影技術為教學目標,配合相應的建筑攝影作品賞析,最后讓學生完成以建筑為主題的拍攝作為成績考核依據。建筑學專業屬于工科專業,學生在入學前并未有過系統的藝術教育經歷,又由于是選修課,教條地講授攝影技術,加之不可能因為此課程就讓學生配備專業相機,可謂是“紙上談兵”。因此,學生們普遍缺乏學習興趣,未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有的高校最后甚至取消該課程的設立。
《建筑攝影》課程該何去何從,我們是要通過這門課培養建筑攝影師嗎?答案是否定的。回到建筑學教學培養計劃當中,在當今社會建筑學培養的是具有多種建筑相關職業適應能力的通用型、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要求畢業生獲得除專業知識外的歷史、美學、人文、心理、經濟、法律法規以及建筑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分析所有建筑學專業涉及的任何一門選修課,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課程都對建筑學專業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大一進校時就開設的美術課程,改善學生作為工科考生不涉及繪畫考核的問題,培養學生一定的造型能力,為完成建筑手繪效果圖起到直接影響;設計色彩課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藝術基本素質,了解色彩運用、色彩搭配等相關知識,大量的課程都是在進行藝術培養。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足見建筑學實際是工程技術、藝術和人文科學相互融通的綜合性學科,而對于《建筑攝影》課程,從題目上來說也有著鮮明的學科交叉性體現。建筑與攝影從字面上看,多數人只能理解到用攝影拍攝建筑的層面上,而我們要是從藝術理論的角度去分析就能發現二者之間的有機關系。因此,對于《建筑攝影》課程的關注點我們更應該拓展視野將其放在藝術這個概念之中,讓學生認識到攝影對建筑產生的相關作用。
在課堂教學上簡述建筑基本知識點。例如,建筑從功能上,第一要滿足人們居住的基本需求;第二要滿足居住的舒適度、方便的需求;第三上升到精神層面,滿足藝術審美需求,是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共同體現的藝術,是工程技術手段與藝術手段緊密結合的藝術作品。古往今來,任何一處我們印象深刻的建筑無一不是經典的建筑藝術作品,凡爾賽宮、科隆大教堂、故宮、悉尼歌劇院、盧浮宮、中國國家大劇院、迪拜帆船酒店、北京銀河SOHO……任何一位我們耳熟能詳的建筑師也都是偉大的建筑藝術家,米開朗基羅、達芬奇、貝聿銘……“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不想當建筑藝術家的設計師只能是設計師,因此,從藝術角度要讓學生知道這種層次關系,了解建筑設計的最高追求。同樣,從功能上,攝影為人類也帶來了三種需求關系,第一是認識功能,人們通過攝影的真實形象再現了解不曾親眼見到的各種事物和領域;第二是教育功能,由認知功能所呈現的特定主題的拍攝體現觀者不同的感受;第三是藝術審美價值,滿足人們精神需求。通過簡單的分析,此時我們看到建筑和攝影在最后都進入到了藝術殿堂,通常我們會講“藝術是相通的”,這就建立了建筑和攝影的基本聯系。
給學生從藝術理論的角度講解建筑和攝影之間的關系。例如,建筑和攝影同屬于造型藝術,都需要完成形態、色彩、質感這三個基本視覺因素的體現。建筑的形態屬于三維立體空間的表現;攝影的形態必須是將已經客觀存在的對象在二維平面上記錄下來,因此二者顯著的理論區別就是在維度關系上。從學科關系上,建筑必須有著極其嚴謹的工程技術因素,使其從屬于工科領域,這是建筑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但是要追求更高的建筑設計表現,就需要學生們認識到建筑的藝術屬性,這也是建筑稱之為交叉學科的必然因素。這一理念就是需要從教人員花較多的課時完成講解。
我們說過《建筑攝影》課程并不是培養攝影家,而是體現通過此課程讓學生們認識到攝影對建筑設計學習的重要輔助作用,這不僅僅是表現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高校《建筑攝影》課程的教學任務上,學習攝影技術,能夠用照相機拍攝建筑這么簡單,更何況現在的照相器材更加先進,操作更加簡便,而是通過拍攝訓練,意識到藝術的基本關聯性,繼續完成作為藝術家需要具備的敏銳的觀察力、空間層次分析能力、組織能力、色彩運用能力的更進一步的訓練;通過攝影訓練,強化訓練學生的敏銳觀察力、空間感知力,去發現建筑環境、建筑結構、建筑立面等美的元素以及不足之處,并能夠產生促使建筑設計良性發展的推動力。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對《建筑攝影》課程的教學作出以下調整:
介于課時量少,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結合示意圖、作品分析,課時內不安排實踐環節,但仍然通過建筑攝影主題的拍攝認知所學理論。
1.開課首先明確《建筑攝影》課程并不是單純講授攝影理論,而是從建筑的角度出發,認識到攝影是建筑設計的重要輔助手段,改善學生對課程的陳舊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從藝術理論的角度明確建筑學是以工程技術為手段完成藝術創作,實際屬于藝術范疇,由此延伸到對攝影的藝術范疇分析,然后進行對建筑與攝影藝術上的區別與聯系的闡述。從美學的角度去分析建筑和建筑環境,幫助建筑類專業的學生,學會從攝影的角度去審視建筑設計方案,去發現建筑與建筑環境之間的美學關系,完成建筑空間結構造型的分析,由此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通過這一環節調動學生學習攝影技術的積極性。
2.攝影器材種類繁多、功能復雜,以建筑攝影適用器材為出發點,為學生講解單反相機、中畫幅相機和大畫幅相機,其中以更為便捷的單反相機為主要內容,同時突出基本機械結構光圈、快門的操作和鏡頭運用相關知識,以這些機械電子結構的操作能夠達到的拍攝效果為重點內容,其他兩類相機作為了解,但必須讓學生認識到它們才是專業拍攝建筑攝影的器材。
3.以藝術理論為出發點,讓學生認識攝影用光、影調、構圖等攝影語言的表現對建筑攝影的重要性。能夠通過攝影技術準確地進行拍攝,并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建筑攝影作品的美學分析,加強建筑的藝術性認知,從而通過對建筑造型結構的分析獲得經驗。
4.在攝影技術的講授完成后就布置結課作業的拍攝任務,彌補課時量小的局限性,同時進行上述內容3的講授,并將優秀建筑攝影作品和學生作品結合起來分析,對學生進行技術上的指導和藝術審美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實踐積極性;一改以往結課時學生在遞交作業后對評分標準及評分評語始終無法知曉的教學缺憾,應在最后一堂課收集結課作業,并進行互動交流、當堂講評,讓教師的講評能夠真正讓學生聆聽到,真正讓評分、評語對學生起到實際的作用,完成《建筑攝影》課程的教學內容。
建筑藝術和攝影藝術都屬于造型藝術,當前的建筑攝影創作對建筑學來說已經不能停留在攝影的技術層面上,或單純的藝術欣賞,建筑攝影應該是成為用攝影語言來研究建筑美學的一門學問,我們讓建筑及相關專業學生學習和研究建筑攝影的價值是有效而深遠的,發現和研究攝影藝術和建筑藝術中的視覺共性是主要依據,為培養綜合性建筑師、環境設計師、景觀設計師的建筑視覺美學觀念和為建筑設計觀念的開拓服務是長遠目標。
參考文獻:
[1]顧錚:《城市表情:20世紀都市影像》,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何惟增:《建筑攝影解讀:建筑師的拍攝札記》,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
[3]陳宇:《城市景觀的視覺評價》,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4]孫美蘭:《藝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