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高校英語教學工作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被大力倡導起來的,目的在于知己知彼,融入全球化。但在高校的英語教學中過分強調西方文化的介紹,而忽略了我國文化的作用,導致了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這種文化失語現象導致的是對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文化觀的影響: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的缺失。本文從高校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失語現象談起,剖析出現文化失語現象的原因,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學 文化失語 對策

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表現和原因

1.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表現

高校的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高校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的失語。不僅僅是在英語教學中,也包括其他學科的教學,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鮮有興趣,即使身處中國文化的熏陶中,對眾多潛移默化的文化傳統是處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其次,是在高校的文化課程中不再有初等教育中的文化課,或者在專業領域外不再有必修的文化教學。面對初等教育中的背誦古詩詞等形式的傳統中國文化的學習,大學生已經對中國文化的課程失去了積極性,學習的動力不足就無法促使大學生進行主動的文化學習。尤其是對于某些古詩詞的應用不知其然,甚至一知半解,在用母語進行古詩詞和各思想學派的解說時都不能闡釋其內涵,更不用說是用英語進行文化輸出了。其二,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失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語句和詞組的運用更是有所差異,在固定的文化背景下某些語意是約定俗成的,換一種文化背景要完整地表達出其內涵確實是有難度。但是在英語詞句表達中引入中國特色文化的含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發聲方式。在西方文化缺失的中國特色詞句方面,沒有標準的英譯表達,比如在飲食文化中西方并沒有“豆漿、油條、稀飯”等,甚至“豆腐、火鍋”等詞語也并沒有標準的英語表達,更不用說中國的古詩詞的英譯。

2.英語教學中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原因

(1)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偏差

全球化是中國走向國際化的必經之路,在跨文化交際中,所有的交流都應該是雙向的。全球化不僅要自身融入國際體系中,更要讓國際社會聽到中國的聲音,而語言是其載體,掌握國際化的語言,才能了解全球化中的其他國家,也只有通過國際化的語言,全球才會聽到中國的聲音。不同的文化之間的交流并不是迎合對方去適應對方的文化,而是在不放棄自己的身份和社會認同的基礎上進行文化了解,并通過這種不同文化間的對話來加深自身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在我國高校中,英語教師和學生在對英語學習中的跨文化交際的認識有偏差,只認為是通過英語學習來交接西方國家的文化,然后進行學習和借鑒。能夠用英語跟西方國家進行交際和溝通就是英語學習的目的,基于此,高校的師生并沒有將中國的文化作為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部分。但是高校在理解并踐行全球化的語言學習時忽視了中國文化也是全球文化中的一個部分,中國文化怎樣走出去,其實也是通過國際化的語言作為載體的。因此,對全球化環境下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學習的理解的偏差是造成高校英語教學中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主要原因。

(2)文化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缺失

高校中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出現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教學過程中的中國文化的缺失。首先是在英語教材當中,現在高校使用的英語教學教材大部分是英美出版的,教材中大量是介紹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而中國的文化習俗和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很少涉及。對高校使用的英語教材進行分析顯示: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4冊)中所有的閱讀材料中只有1篇材料跟中國的文化相關,占到64篇閱讀材料中1.56%,西方國家的文化和習俗介紹則占比68.7%。這種教材的使用一直覆蓋到高校大學生的兩年基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而在非英語教學中有關西方文化的課程也以某些專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形式出現。本文作者在高等院校的教學計劃和英語專業培養方案中了解到,西方國家文化和習俗的課程文化設置中都有1—2個學分的課程,而沒有中國文化的相關課程。文化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發生的原因之一。

(3)中國的文化弱勢

文化的侵略是從意識形態和價值認同兩個方面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從價值取向和世界觀的影響出發,產生深層次的認同感。中國文化在國際地位上還沒有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崛起而迅速提升,強勢文化凌駕于弱勢文化之上對民眾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認同產生影響是必然的,文化需要語言作為發聲載體在國際社會進行宣傳和弘揚。西方在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支撐下在文化話語中也有一定的霸權,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文化侵略。在生活方式上并不存在所謂的好與壞,但是在意識形態上就有明顯的西方的思維痕跡和價值取向。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東西在具體的影響中就是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影響。西方文化的這種新鮮文化的進入搶占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地位,作為大學生而言,對于新鮮事物的新鮮度和好奇感是遠高于本土一直潛移默化的文化吸引力的。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推廣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英語技能

英語技能的提升是高校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就是讓學生可以運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而我國的大學生即使在進行英語交流時也是在我國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所以增加對中國文化的推廣和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的渠道,是加強英語表達的途徑之一。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本國文化之后才能更好地去跟別國的文化進行交流。同時,通過不同語系文化的對比來更好地促進英語語言的學習和理解,尤其是在相似性和共性的部分,多語言學習能夠相互促進對聽說讀寫等綜合技能的提升。

2.有利于中國文化傳播

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與綜合地位的提升都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目前情況下,英語仍然是世界性的國際語言,而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影響更多的世界公民,則只有通過國際化的語言作為傳播載體。增加學生在本國文化上的了解程度,在英語交流和表達中進行中國文化的傳播和輸出,能夠更有效地進行國際交流,消除在國際交流中因為文化的差異而產生的誤解。

3.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跨文化交際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而兩種文化的載體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只有在語言和文化都掌握好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跨文化的交流,消除語言阻礙對文化的影響。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可以使學生通過比較和借鑒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提高學生對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以更客觀的態度對全球化的多元文化進行表達和借鑒,不至于在文化接受中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有缺失。能夠在英語表達中結合語境更好地調整語意表達和文化輸出,并對教學過程中接受的中西方文化樹立一種平等意識,形成健康積極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高校英語教學中解決“中國文化失語”問題的對策

1.加強中國文化在英語教材中的比重

在高校的英語教材中增加對于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在教材中的中西方文化的介紹占比應該相差無幾。增加兩國之間的文化介紹的比重有益于學生獲得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了解。高校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把學生對英語技能的掌握作為教學目標,也要把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在英語教材的編寫中可以進行校本教材和本土教材的開發,引入中國文化和習俗的相關材料,增加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以此來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順暢表達。規范英語教學中的中國特色詞匯,形成統一的英語詞匯,減少因表達不暢而產生的隨意猜測和發揮而產生的誤會。

2.增加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課程占比

不管是在英語專業課程中,還是在非英語專業課程中都應該增加中國文化課程在其中的占比,高校要提高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如在英語四六級考試當中,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考核內容。通過考試的形式來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視程度。在高校的英語課程設置中,可以適當增加有關中西方文化比較的文章和內容。并在其他專業領域中增加有關中國文化的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比重。學生可以通過選修課程的形式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有一定的涉獵,提高中國文化在教學中的地位,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跨文化交流的“中國輸出”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欣欣:《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及對策研究》,《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第97-98頁。

[2]翁燕文、徐永軍:《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湖北第二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第100-103頁。

[3]李翔、楊舒涵:《論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與對策》,《校園英語》(上旬)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