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方法
發布時間:2017-11-16 15:26:52
【摘 要】近年來,少數民族學生在內地高校數量明顯上升,民族生的管理也成為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之一。本文從少數民族學生特點出發,分析目前內地高校民族生管理存在的問題,指出民族生管理普遍存在思想教育缺乏針對性,缺少專業化隊伍,責任劃分不清等問題,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內地高校 少數民族 特點 學生管理
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本人的成長成才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更牽系著民族的團結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民族生的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課題之一。近年來,內地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數量明顯增長,民族分布更多樣化,民族生的管理也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新課題和新挑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思想上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更專業的管理模式,科學高效地開展工作,落實新形勢下對學生管理的要求。同時,要加強對民族生的培養力度,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
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普遍特點
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其中漢族是我國的主體民族。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民族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和漢族高度相似,但是依然有很多民族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征和傳統習俗等。
1.經濟條件較差,生活簡樸
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有大量少數民族聚集地。很多來自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家庭子女多,物質條件差,生活簡樸。雖然近年來國家的扶持政策增多,助學力度增大,但是面對高額的學雜費和生活費,很多民族生還是承擔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在和其他學生共同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較大的心理壓力。
2.文化課基礎差,學習壓力大
雖然很多民族生學習努力,但仍有很多同學成績落后。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部分民族仍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基礎教育教學,漢語作為外語學習。因此,很多民族生漢語水平有限。這些學生面對內地高校的全漢語教學,語言則是他們學習的首要障礙;第二,為了使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能在內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國家設置了高考加分、差別錄取、預科教育等政策。這些政策是把雙刃劍:雖然增加了少數民族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幾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學習動力。第三,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在偏遠地區的學校,教學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很多少數民族學生未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文化課基礎差,影響大學學習。很多民族生在學習上成了“困難戶”,成績落后,影響其自信心的建立,長此以往,容易產生厭學情緒[1]。
3.興趣特長眾多,對文體類活動熱情高漲
很多民族生從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興趣廣泛、特長眾多,在文藝和體育方面表現尤為突出。面對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對學術類活動興趣不高,對文體類活動熱情高漲。他們積極參加校園內的各類文藝演出,展示民族特色,并積極投身到各類體育活動中去,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4.少數民族學生更易抱團,自卑與自尊心理矛盾交織
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從小生活在本民族聚集地區,受到自身民族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影響,形成了異于漢族學生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甚至思維方式[2]。但是他們存在極強的民族意識和自尊心理,渴望得到別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尊重以及對自己的理解和關注。但是他們往往缺乏與其他民族學生溝通的技巧和共同話題。因此,很多民族生更愿意同本民族學生來往,社交范圍非常小。同時,由于很多民族生在經濟和學習方面都存在困難,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他們不愿意融入以漢族學生為主的集體中,經常出現抱團、扎堆的現象。
目前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
1.忽視少數民族學生思想特點,思想教育缺乏針對性
目前多數內地高校在開展少數民族思想教育工作時,采取和漢族學生相同的教育模式和內容,忽略了民族生思想狀況的特殊性和其根植于內心的民族觀念和民族意識。很多學校只是掌握民族生的各項信息,卻沒有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因此在開展思想教育時缺乏針對性,影響整體教育效果。
2.缺乏專業化管理隊伍,責任劃分不清
大部分高校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管理都缺乏專門的管理制度和標準。學校不同部門之間的責任劃分不清晰,認識模糊。校級層面的管理缺乏整體布局和完善的規章制度,各院系在開展管理工作時缺乏制度支撐,不同部門的管理和教育未形成合力,導致管理工作難以推進。目前,內地高校的少數民族生管理工作都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開展,而近年來輔導員隊伍年齡結構趨于年輕化,對于民族生的管理缺乏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容易把民族生的管理教育簡單地同思想政治教育劃等號,降低了管理效率。
3.學業上“扶持政策”過度,培養方式過于籠統
目前,大部分高校沒有為少數民族學生制訂科學合理、針對性強的培養方案,多采用和漢族學生相同的學籍管理模式和教學計劃。而由于大部分民族生基礎知識薄弱,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容易產生學習困難的問題。更多時候,學校只看到民族生學習落后的表象,沒卻有分析深層次的原因并制訂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一味地通過降低標準,甚至設置專門的考試評分系統來提高民族生的考試通過率。這樣的做法不但挫傷民族生的自尊心,同時也使部分學生產生依賴心理,不斷降低自我要求,出現不求上進的現象,長此以往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成才。
4.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教育認識缺失,管理模式單一
目前很多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認識不足,對民族生的成長規律認識不到位。絕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查漏補缺”的被動模式中,沒有形成主動的工作模式。有的學校把管理教育的重心放在資助和學業幫扶上,而忽視了思想教育。更有個別學校采取回避的態度,出現不想管、不敢管、不會管的狀況。這樣的管理態度和方法不但不能培養出高素質人才,還有可能為學生管理教育工作埋下巨大隱患。同時,很多高校在民族生管理中過多地采用“說教”模式,開展工作時缺乏人文關懷,管理模式僵硬,不能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與“以生為本、服務育人”的教育觀念相違背。
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措施建議
1.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樹立正確民族觀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適應性教育為基礎、紀律教育為抓手,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教育[3]。首先,多渠道全方位地關注民族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其民族觀念和民族意識,在開展思想教育時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多載體、多形式地向民族生宣傳國家和學校的民族政策,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課程,幫助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宗教觀[4],使少數民族學生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第三,扎實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團建和黨建工作,重點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入黨教育,培養少數民族學生黨員骨干,發揮其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向更多少數民族學生傳遞黨的先進理論,提高其思想認識。
2.健全管理機構,建立多元管理體系
要健全管理機構,建立專門的管理隊伍,加強管理力量。設立以專門職能部門為主導,各二級學院為主體,學生自我管理為基礎的三位一體多元管理體系。
對于學校職能部門,要加強與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溝通聯系,學習其管理方法和經驗,聘請有經驗的老師開展民族生的管理工作。同時,在符合教育規律和民族政策的基礎上,建立適合本校實際的規章制度,在開展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據、有章可循,變被動“查漏補缺”為主動管理教育。
對于各學院從事民族生管理的輔導員,一方面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了解國家民族政策以及相關宗教知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堅持宗教與教育相分離原則,充分尊重民族生的民族習慣;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深入到學生中,把對民族生的管理、教育和幫扶落到實處。通過線上線下兩部分嚴格把握民族生的思想心理動態和學習生活狀況,采用多種方式對民族生開展思政教育、學業指導和心理幫扶工作。
對于學生的自我管理,從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兩方面入手,發揮少數民族學生骨干在民族生中的榜樣作用,鼓勵和帶動其他民族生全方面提升自我。同時,以先進骨干為橋梁,進一步做好民族生管理與自我管理工作。
3.轉變培養方式,實現因材施教
課程教育上“扶弱”:要轉變單純“降低標準”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民族生學業困難的問題。首先,各高校應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立人才培養目標,調整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在開展專業課教育的同時,注重基礎知識的強化教育,著重培養其漢語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其次,任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更合理高效的教學方法,同時利用課外時間幫助民族生強化復習,適當增加答疑時間,了解每個民族生實際情況并針對性地提供引導幫扶。第三,組織優秀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形成一對一的幫扶小組,樹立榜樣,發揮優秀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增強民族生的學習動力。同時,督促少數民族學生利用好課余時間加強學習,強化學習效果。
特長培養上“助強”:搭建平臺,加強第二課堂教育,為少數民族學生發展特長提供平臺,建設多元融合的校園文化[5]。針對民族生文體特長突出的特點,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鼓勵其積極參與,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同時也為不同民族學生在文化融合方面提供交流的平臺。
4.優化管理教育方法,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
在管理上要做到規范引導、平等對待、避免特殊、統一管理。同時,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服務育人,不斷優化管理教育方法。一方面倡導“精細化管理”,建立少數民族學生檔案,全面了解每個民族生[6],有針對性地開展管理教育。另一方面,從“灌輸”向“對話”模式轉變,創建平等交流的平臺,通過真誠的關懷了解其實際困難,針對性地給予幫扶。
結束語
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要堅持人性化、區別化、系統化和專業化的原則[7],在充分了解民族生特性的基礎上,不斷學習、積累經驗,加強互通互聯,本著“以生為本、服務育人”的工作理念,不斷完善管理制度,設計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轉變現有的服務模式,科學合理地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和促進民族團結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袁淑清:《論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徑》,《民族教育》 2010年第4期,第187-190頁。
[2]馬世磊、藍茂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中的難點問題及對策研究》,《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年第30卷第1期,第100-102頁。
[3]王建輝、李麗輝、白亮、杜學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實踐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69-71頁。
[4]劉月林:《高校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探討》,《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5卷第2期,第96-98頁。
[5]王靜、王林、于茂謙、郭曉靜、史勝龍:《非民族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第52期,第11-12頁。
[6]趙瑜、白罡:《淺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及學生工作管理》,《前沿》2012年第10期,第106-107頁。
[7]施燕國:《高校民族生教育策略分析》,《求知導刊》2016年第4期,第73-7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