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小學語文課堂的“留白”藝術
作者:江蘇省濱海縣正紅鎮第二中心小學 周煒煒
發布時間:2017-11-08 15:24: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留白”原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效果,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留白與著墨一樣,都是國畫的組成部分,二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就不能顯出著墨的美妙。一處恰到好處的“留白”更可以給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作品的意境會因此得到無限擴展。語文學習強調“聽說讀寫思”,那我們不妨深入這五個環節,探索“留白”藝術在這些環節中的靈活運用。
一、“聽”中留白
要想達到聽課“留白”的理想效果,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會“聽”。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會聽、會學,能夠高效率地接受新知識。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三中的兒歌有:“綠蠟筆,畫竹子,藍蠟筆,畫河川,青蠟筆,畫石頭,黑蠟筆,畫小燕。要問我們畫什么,畫我祖國好河山。”學生們對這首兒歌十分喜歡,背起來也就十分順暢。因而,讓學生樂聽是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
二、“說”中留白
教師在課堂上拋出的問題,要能夠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想象空間。學生們能夠找準問題的切入點,侃侃而談,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鍛煉解決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評價反饋,每逢精彩處能夠“拍案叫絕”,遇到不足之處能夠悉心指導。
三、“讀”中留白
教師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書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能夠讓學生們融入到書中人物中,設身處地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新課標中規定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讀”。 正所謂“情到深處自然濃”,從“閱讀”轉變為“悅讀”,能夠讓學生融入課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嬉笑怒罵。
四、“寫”中留白
小學語文一二年級側重于看圖寫話,三到六年級則是習作。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歷、觀察能力、思考能力都迥然不同。作為教師,要能夠深刻認識并且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習作天賦,讓自己的作文教學“留白”。源于生活的習作能夠真實有力,生活中的嬉笑怒罵、花鳥魚蟲、人情世故都是寫作的源泉。養成觀察的習慣,就不會錯過細節,就不會成為生活的盲者。作文就是寫一寫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缺乏感受與體驗,缺乏課外生活之水的灌溉,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蒼白無力,毫無生趣可言。
五、“思”中留白
“言為心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有創造性,有主觀能動性。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最后達到“我會學”的境界。
首先,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考能力。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不懼怕語文,才能學好語文。其次,要強調多種學習方法。每學習一篇課文之前,我都會讓學生預習課文內容:1.每篇課文都有生字,我會讓他們查字典,標出生字,理解生詞的意思。2.熟讀課文,標出自然段,標出不理解的句子。3.邊讀書邊思考,概括出課文的大概內容。學生課前養成預習的習慣,不僅為新授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為閱讀訓練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小學中高年級的閱讀教材是按單元分組的形式編寫的。教學時,要“抓住主要矛盾”,“抓大放小”,有重點、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藝術就是這種教學思想的具體顯現。它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讓他們在語文的深海中暢游,能夠讓他們在創造性的天空中自由飛翔,能夠讓他們在“聽說讀寫思”的草原上自由馳騁。留白能夠體現學生的參與能力與創造性,讓他們“樂學”“會學”。在倡導素質教育的大時代背景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活學活用”,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種“留白”藝術的課堂教學中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