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探索的腳步沒有停止。2016年我們開始嘗試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語文主題學習”模式,這個模式是由國家督學李希貴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課題研討成型推廣的。其教學模式有三種:模式一:1+X,以一篇課文為基點,向“面”上輻射,把從一篇課文中學習到的知識,遷移運用到《語文主題學習》多篇文章的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形成“一課帶多課”的輻射式教學法。模式二:X+1,先選擇《語文主題學習》中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文章,學完之后反過來讓學生自學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模式三:“單元整體推進”,學生學完必修教材一單元的文章,再整體補充《語文主題學習》中的多篇文章。我采用模式一:1+X,以《翠鳥》帶《鷺鷥》,設計如下:

一、詩文導入,激趣引題

我在課前搜集古詩名句: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給學生1分鐘時間看誰記憶力最棒,同學們表現得非常棒,全記住了。我讓學生觀察這些古詩句是描寫什么的?學生自然說出與“鳥”有關,我順勢引導,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種非常美麗的小鳥,就是第五課《翠鳥》。

二、深入挖掘教材,淺顯理解內容

在認真研讀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對文本進行了如下處理:用15分鐘時間學習《翠鳥》第1—3自然段的內容,再用15分鐘的時間用學習《翠鳥》的方法學習《鷺鷥》。8分鐘后回來再學習《翠鳥》第4、5自然段和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生能力。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只翠鳥,讓學生按順序說出翠鳥羽毛的顏色,我按顏色涂在翠鳥的身上,學生能說出總體感覺是顏色鮮艷。我又順勢指著眼睛和嘴,學生說出透亮靈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長的嘴,給人的感覺是小巧玲瓏。

在學習翠鳥的活動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帶動詞的句子讀一讀,有同感的地方讀給全班同學一起分享。當學生讀到“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時我用幻燈片出示:翠鳥叫聲清脆,愛在水面上飛;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

讓學生多讀幾遍,細心體會哪個寫得好,好在哪里?此時安排學生小組活動3分鐘,先在組內達成共識,說出好的理由。在小組匯報時學生能說出“鳴聲”和“叫聲”都可以指鳥叫,但前者更準確,同時還含有感情色彩。“愛貼著水面疾飛”比“愛在水面上飛”更能準確生動地體現出翠鳥動作輕盈、迅捷的特點。

三、學以致用,高效閱讀

先讓學生默讀《鷺鷥》,用剛才學習《翠鳥》的方法學習《鷺鷥》。學生回顧說《翠鳥》是按外形和活動來學習的,現在也用同樣的方法學習《鷺鷥》。讀后學生能找準鷺鷥的外形是從顏色、身段來說的,并且讀出是從第3、5自然段中體會到的。

在學習鷺鷥的活動時,我給學生的任務是小組合作學習。假如你是一名攝影師,在田間地頭捕捉到了鷺鷥活動的畫面,現在給你捕捉到的畫面命名,你會怎樣命名呢?我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引導,學生經過小組合作能說出:釣魚圖、望哨圖、低飛圖。總結為有鷺鷥垂釣的樂趣、望哨的悠然、低飛的愜意,這不正是一首散文詩嗎?

四、優化教材,拓展運用

學習《翠鳥》第4、5自然段。我們把這么美麗的小鳥關在籠子里欣賞好嗎?我給黑板上的翠鳥畫了一個籠子。引出問題:我們為什么臉紅呢?學生讀文后反饋:漁翁告訴我們,翠鳥是從很遠的地方來和我們做朋友的,我們表達喜愛之情只能希望它在葦稈上多停留一會兒。我隨之說鳥是我們的朋友,人和動物要和諧相處。那么你們在生活中有無破壞花草樹木的現象呢?神木的空氣、水是否受到污染,你了解多少呢?我給學生的問題是下去調查造成這些環境破壞的原因是什么?我們為了保護環境又該做些什么呢?學生說出:小草青青,腳下留情;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等。我讓學生下去編更多有教育意義的標語來保護環境,實地調查神木水、空氣的污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