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同其他學科相比是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是思想和情感的結合體。語文教給學生的不僅是一個個漢字,更多的是情感教育。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去想象課本中的場景,去思考人物的情感;同時要綜合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那么在課堂上我們該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呢?

一、分析小學生情感發展特點

1.情感逐漸豐富。

步入小學,小學生的人際關系面擴大,隨著新鮮事物的增多,他們的情感也逐漸豐富起來。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給他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譬如說學習進步、教師表揚、同學欣賞等,這些都給帶來了快樂的體驗;而學習成績下降、教師批評、與同學出現矛盾等,這些又會使他們產生痛苦的體驗。再加上學校會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使小學生們的情感逐漸豐富起來。

2.情感逐漸穩定。

由于集體生活有組織有紀律,小學生的情感也逐漸趨于穩定,自我調節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學校的生活使他們不僅知識水平上有所提高,人際交往方面也得到很大提高,小學生的情感表達方式也逐漸得到改善。不僅知道自己的情感,而且學會了換位思考,主動去關心他人,評價和體驗他人的情感。

3.情感更加深刻。

小學生的情感與兒童時期相比,不僅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更加深刻。例如在評價人物時,他們會不單單看表面,已經學會了從內心去評判善惡。

二、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策略

策略一:創造表演情景,激發學生共鳴。

葉圣陶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說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引入課文中的情景,感受作者寫下此篇時的感情,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那么如何將學生引入課文情景呢?我認為可以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再現,讓學生成為書中的角色,進而去探索作者的心路歷程和情感體驗。舉例而言,我在講《從現在開始》這篇童話時,就編寫了一個劇本,讓學生們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將動物的動作、神情展現得淋漓盡致,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策略二:渲染語言,奠定感情基礎。

只有教師動情,才有可能感染學生。但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角色,教師應該如何做?我覺得要讓自己動情,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傳遞自己的激情,從而感染學生,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進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說,我們在講某一課時,要先講一個小故事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或是通過播放小視頻將學生引入課文,在教師的情感誘發之下,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對課文的學習興趣高漲。

策略三:發揮學生想象力。

我在教學《淺水洼里的小魚》時,通過對課堂進行設計來引導學生對畫面進行想象,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用富有感情的聲音來問:“若是小魚脫離這片淺水洼,進入大海中,它該有多么興奮啊!各位小朋友,你們能想象到小魚回到大海的場面嗎?如果小朋友們在海邊碰到了小魚,你會對它說些什么呢?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么感受呢?”等問題來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然后讓小學生們回答,接下來我就順著學生們的想法,讓他們以《珍愛生命》為話題寫幾句話,或者對這篇課文進行續寫。

策略四:利用現有條件,抓住情感觸發點。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信息技術已被運用在各個方面,教師也應跟上時代的潮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我在講《大瀑布的葬禮》一課時,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播放世界地圖以及一些著名的瀑布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發學生的情感。當學生看到洶涌澎湃的瀑布時,不由地發出陣陣贊嘆;當學生看到瀑布如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時,不禁感到惋惜,發出陣陣嘆息。這樣依靠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抓住學生的情感觸發點,為學生理解課文,把握全文思想感情打下堅實基礎。

語文的思維特點以及小學生的思維特性決定了要對小學生進行感性思維訓練。語文更偏向于感性,而小學生年齡尚小,更適合感性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來講述課文,同時,要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用它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若是再加上直觀形象的教具以及多媒體的輔助,一定能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情感上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