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就是指非智力型學習困難學生,也就是說這類學生在智力學習上完全沒有問題,只是從心理上無法安定下來讀書,自身也不愿意讀書,缺乏讀書的欲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變成了“學困生”呢?小學數學教師又該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轉化“學困生”呢?

一、導致小學數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1.“學困生”產生的內在因素。

首先,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生的學習活動往往在教師和家長的督促下才能進行,完全沒有主動學習的意愿。其次,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完全不在學習狀態。當老師提問問題的時候,學生一臉茫然,即使是聽到了問題也裝作沒聽到。此外,學生還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一部分學生習慣于依賴教師,一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問老師,等待老師的解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學生缺乏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只會課本上的內容,會做固定的題型,卻不懂得靈活運用知識。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問題是形成“學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學困生”產生的外在因素。

首先是學生的家庭因素。學生在正式接受學校教育之前一直受父母的教導,所以家長的教育對學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采取不恰當的教育手段,比如當孩子考試考得不好的時候,有些家長便會抱著“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觀念對學生使用武力;有的家長則會對學生進行言語攻擊,“你怎么這么笨”“你是不是傻”等抱怨在無形中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令他們從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笨孩子”,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其次,有些“學困生”的形成還與其家庭背景有關。父母關系破裂、不和諧的家庭環境等也會令學生自暴自棄。學校因素也會造成“學困生”,比如學校教師為了提高個人“政績”一味地要求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并且整天對學習不好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逐漸喪失。

二、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有效策略

1.鼓勵合理運算,提高運算正確率。

小學數學教師在改變學生的“學困”狀況時可以先從“學困生”最薄弱的運算技能入手,鼓勵學生合理運算,提高運算的正確率。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計算量進行合理安排,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教師每天讓學生做10道計算題,包含加、減、乘、除四種類型。在做題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看清題意,想清楚做題過程再進行解答。比如“4+2×3”這道計算題,學生要先想清楚第一步要做的是進行乘法運算,算出“2×3=6”,然后再算加法“4+6=10”。只有按照正確的步驟運算才不會做錯。教師必須重點培養“學困生”的解題意識。

2.注重概念教學,夯實基礎知識 。

概念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內容,但對小學生而言卻具有一定的難度,以小學生目前的理解力還無法明白這種抽象的問題。然而,概念性問題卻屬于基礎性的知識,是小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因此,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將抽象化為具體,夯實“學困生”的基礎知識。比如:教師在教授“加減”問題的時候,可以借助手中的粉筆進行講解?!凹印本褪侵敢桓酃P和另一根粉筆合在一起求和,而“減”就是兩根粉筆,從中抽掉一根,求剩下的粉筆數量。通過教師如此細致形象的講解,就算是再難理解的概念,“學困生”也能夠掌握。

3.鼓勵“學困生”大膽發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小學階段的“學困生”而言,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善言辭,不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是默默地聽講。因此,教師必須要在課堂上鼓勵“學困生”大膽發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一開始可以先采取提問的形式引導“學困生”發言,通過一步一步詢問讓學生對回答問題不再感到害怕。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學困生”便會逐漸養成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成功的動力, 良好的情感、堅韌不拔的意志是獲得學習成功的保證。教師要想做好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就需要堅持不懈地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機會, 努力地為學生服務,令學生真正地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