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學校科學實驗室的資源引導學生做好科學實驗,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技能的不斷提高,從而為其進入高年級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讓學生敢于探究

在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和實驗活動的開展必須由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這種獨立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因為大多數小學生的動手能力相對較低,再加上其知識儲備量的不足,導致其很難在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學習和實驗的相關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和組織實驗時,必須根據現階段小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引導小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學習。例如:學習“有趣的食物鏈”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吃與被吃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認真地討論不同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完成連線,最后各個小組之間再進行補充。這種合作學習的過程,對于促進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讓學生敢于交流

學生在小組合作實驗的過程中,心態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學生非常渴望去嘗試,還有一些學生則對實驗產生了畏懼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通過積極的引導,確保不同心態的學生非常理性地認識實驗的目的和過程。只有在平和的心態下參與實驗的整個過程,才能確保實驗教學目的的實現。為了確保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教師必須在提出相關實驗任務之后,要求學生先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交流、溝通過程中形成對實驗內容的統一認識和理解,從而為實驗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學“碘化反應”這一課時,拿到相關實驗器材的時候,很多學生十分激動,而有些學生則表現出特別害怕的樣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積極地引導學生加深對實驗的認識和理解,確保實驗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在實驗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實驗的內容要求學生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實驗為什么可以取得成功?這個問題對于學生而言非常關鍵,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重要手段。

三、讓學生敢于面對失敗

學生在科學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失敗。科學實驗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實驗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忽,都可能導致實驗最終的失敗。如果小學生充滿信心地進行科學實驗,而最后卻失敗的話,那么這種挫敗感對小學生心理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假如教師在學生實驗失敗的時候給予科學合理引導,使學生可以用平常的心態去面對實驗失敗的結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迅速地擺脫實驗失敗帶來的痛苦,同時也為其后期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科學實驗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引導學生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使其在以后的實驗過程中注意相關問題,才能促進科學實驗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穩步提高。首先,教師必須用鼓勵的眼光去面對實驗的操作者,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并沒有因為自己實驗失敗了而責備自己,從而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減輕實驗失敗所遭受的挫敗感;其次,教師應該及時地詢問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難點或者疑惑,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實驗內容的理解,也有效地降低了因為實驗失敗而產生的挫敗感。

科學實驗課堂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動手,同時還要求學生在手腦結合的過程中掌握探索知識和問題的技巧。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獲取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深入地了解發現知識的過程,從而達到促進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