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途徑來實施,在學校的美術教育中,我國一批美術教育的先行者對美術教育的實施途徑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為美術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學校美術教育的實施途徑,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專門課程、學科滲透、美術活動的開展,下面僅就這幾點進行分析與說明。

一、美術教育的實施途徑:專門課程

美術教育的專門課程,著眼于受教育者的美術知識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質優化和美術潛能開發,是以美術知識傳授、審美能力培養為內容的一門課程,主要以國家課程的方式呈現,專門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把握美術意識,提高美術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中小學美術課程內容最大的改變就是打破了專業設置界限,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由過去的“繪畫”“工藝”“欣賞”三大課業形式改變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體現了以綜合為形式,以探究為方法的課程設計思路,強調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探究性。以開放的課程內容設置實現了美術領域中不同專業的跨界,給予了美術教師更加靈活的空間,使教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更好的發揮。

專門課程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專門課程模式重視美術理論的指導作用。重視對美術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一系列課程設計問題的研究,因而其理論基礎扎實,保證了美術教育的科學性。

專門課程模式基本上是以美術知識體系為線索組織美術教育的內容。它注重美術邏輯結構在課程設計中的作用,也能兼顧身心發展規律和當今社會的要求,從而使美術教育專門課程體系較為規范、合理。

專門課程模式容易與現行多學科教育相溝通,便于按照學科課程的特點組織實施,是廣大教師最為熱愛的一種課程體系,有利于美術教育的普及。

專門課程模式主要以集體方式組織實施,也存在著容易忽視學生個體發展,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局限性,需要其他形式的補充。

二、美術教育的實施途徑:學科滲透

學校美術教育進入到“學科滲透”層面,對所有任課教師的美術教育知識和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盡管目前能達到這一要求的教師數量還不多,但美術教育只有進入到“學科滲透”層面時,學校美術教育才算真正落到實處,概括說來,學校美術教育中的學科滲透主要有以下幾種策略。

1.科學設立學科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方向和靈魂,它決定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效果,從而影響教學全局的根本問題。傳統教育只簡單地定位于知識、技能的傳承,忽視美術素質的培養。端正教學目標,將美術教育目標納入教學目標之中,是實施學科滲透的前提條件。

2.充分運用學科課程蘊含的資源。

無論是社會學科類課程,還是自然學科類課程,盡管他們自身都有特定的、不可互相置換的認知內容,但都蘊含著各具特點的美術教育資源。如,結合音樂、語文、外語、歷史、思品等學科內容,可以創作插圖、設計海報、制作道具、布置場景、表演等。結合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內容,可以根據科學原理設計、制作作品,并進行展示,或裝飾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園等。

在學科滲透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學科的內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認識多學科間“質”的差異性,如果離開了本學科自身的固有特征,去單純地進行美術教育,就會“課將不課”,失去個性。

3.增強教師美育引導者的角色意識。

美術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成敗的關鍵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科教師的美術意識和主動性,二是學科教師實施美術教育的修養和技能。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不要單一地作政治、思想、道德、能力方面的評價,而要更多地從學生美術發展的角度去評價,著力優化學生的美術素質,發展學生的美術潛能,促進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主體,讓他們自覺、主動、積極、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

通過學科滲透進行學校美術教育可以稱為滲透模式,其優點有:第一,通過學科滲透開展美術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實踐要求的條件下實現目標。第二,通過學科滲透進行美術教育,對各科教學本身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大大拓展了學科課程的功能與目標,開闊了教師的視野,學生則從中獲得了全面發展。第三,學科教育中滲透審美教育是美術教育的全員性策略,學校美術教育的開展不是靠部分教師,美術教育成熟的標志即在于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只有這樣,美術教育才能真正開展起來。

當然,滲透模式也有不足。從理論上講,學科教育目標與美術教育目標能做到統一,但學科教育教學不能包攬美術教育的所有方面,因此,美術教育不能單靠學科滲透來完成,還需結合其他模式進行。

三、美術教育的實施途徑:美術活動的開展

這里所謂的活動,主要是指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擴大和延伸的課外活動,如社團活動、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即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它是學生課外活動的良好組織形式。學校可以讓學生結合校內或社會的時事新聞,開展專題研究,用美術的方式表達研究成果,布置專題展覽或舉辦研討會。調查了解美術與人類生存環境的關系,依據城市或鄉村的特征,考慮環保、居住、休閑、健身和景觀等功能,設計社區未來發展規劃圖或制作模型,向社區展示,并接受公眾的評估。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與美術相關的問題,以美術知識結合其他學科以及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用圖像、文字、聲音等形式記錄調查與思考的結果,對素材進行整理和分析,以個人與集體合作的方式,進行創作與展示,表達自己對美術與人類生存環境、美術與傳統文化、美術與多元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學校可以廣泛利用美術館、博物館、村莊、旅游景點等校外場所,文體活動、傳說、戲劇、民族與民間藝術以及人類文化遺物、遺址等課程資源開展美術活動。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走向社會,接觸自然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它不僅增加了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而且由于在課外活動中獲得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因而比課堂中的書本知識更能吸引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思維,大膽想象;課外活動提供大量的實踐與創造機會,有助于學生進行獨立探索與自我發現,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課外活動,他認為,課外活動是學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通過課外活動使“青少年邁上了思維的道路”。

學校美術教育活動稱為活動模式,活動模式有以下優點:

第一,寓美術教育于活動之中,拓展了學校活動課程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活動模式能較好地發揮美術教育的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美術素質。

第三,美術教育活動模式以活動模式為基礎,符合學生天性,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得到美術教育的培養。

第四,活動模式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始終參與活動進程,充分體現了自主性。

美術教育活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又要有美術思維,需要高素質的教師來勝任。從學生來看,不同年齡學生美術能力不盡相同,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活動設計需要多樣化,并要隨學生情況進行調整。學校承擔著培養美術性人才的責任,探索有效的美術教育實施途徑,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才能使美術教育之花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