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問題。筆者認為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呈現在課堂上,讓學生感知數學是可親近的、有情感的、有活力的,從而形成對數學的真正認識,生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性。

一、培養學生個性思維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參加實踐活動,符合學生好奇、愛動的心理,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習變成了一種有樂趣的活動。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思維的形成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然后又從實踐再認識的周而復始的過程。而且,實踐證明,一個人的思維在愉快的環境下會變得更加清晰與敏捷,相反就會模糊與遲鈍。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盡量營造快樂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和教師是平等的,是容易溝通與進行交流的,是想親近并樂于與之探討學習的。把學生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加深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創新思維也得到了發展。比如,我在教學完加減乘除內容后,就設置了一個小組活動,每4個學生安排一組,分發撲克牌,讓他們玩24點游戲,看看哪些學生反應最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算出24點。學生們利用各種方法,與同伴們在玩中學,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被有趣的游戲所吸引,激發了他們積極思考問題,培養了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

二、營造探究的合作學習氛圍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僅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在課堂教學上教師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想要課堂教學高效,就必須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為此,筆者專門拿出一節課舉行師徒結對儀式:由徒弟把制作精美的聘書畢恭畢敬地送呈到師傅的手上,并道出真誠的問候:“師傅,您辛苦了,今后請多多指教,謝謝!”師傅說:“今后,讓我們一起努力,互相幫助,共同努力!”用親切的話語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環境。一個班的學生往往存在著個體差異,學生之前知識基礎不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營造探究的合作學習氛圍,特別是多表揚、激勵、欣賞小組中的徒弟,讓他們得到更多的成功體驗,促進他們內在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需要。

三、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知行統一的人才,只有知行統一,才能培養出真正完美的人格。創造源于實踐,實踐活動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愛迪生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嚴格實驗的結果。”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成為真正的探索者。我一直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一年級數學時,我注重讓學生采用擺小棒撥算珠等計算加減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驗計算過程,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二年級數學“測量”一節時,我讓學生在教室、院子進行實際測量,還讓他們在跳遠比賽活動中進行實際的測量,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中獲得了直觀的、確切的信息。將1厘米、1米、1千米的概念牢記在心中,這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增強了教學效果,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動手動腦,勞力勞心,才能做到知行統一,同時也能突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