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運動技能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籃球、羽毛球、排球、網球、棒球、乒乓球等球類運動,還有武術類、體操類和田徑類等多種運動項目都定為初中體育教學的內容。這些內容是之前的初中教育所沒有的,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的國民教育不能只局限在應試教育的階段,而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不斷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

一、另辟蹊徑,在體驗中糾錯

在教體育時,老師首先會為學生口述動作要領,再為他們進行要領示范,但即便是這樣,學生們在自己進行練習的時候還是會犯很多錯誤,動作不到位或是動作徹底不符合要求,體育訓練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這時老師就要另辟蹊徑,打破以往直接說出錯誤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感受、體驗,從而讓學生正確認識這些動作的要領,也能更有效率地增加訓練效果。

比如在《籃球》這一課中,重點要學習的是移動、傳球、運球、投籃這些基本動作,老師在講解完投籃的動作要領后,安排六個學生為一小組逐次來投籃,盡管動作要領已經敘述清楚了,但他們投籃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各種問題,不是雙手抱著球投籃,就是像扔鉛球一樣把整個籃球扔出去。老師這個時候就會詢問他們這樣投籃的原因,得到的答案有“這樣投籃舒服一些”,“這樣投籃感覺投得準一些”,在得知原因后,老師會手把手地教他們用正確的姿勢投籃,再讓他們用自己之前的動作投一次籃,在感受到這兩種方法的差距后,學生們自然而然就會糾正錯誤,教學效果就會提升。老師另辟蹊徑糾錯,發散了自己的思維,也便于以后找到更適合學生的方法。

二、正確比較,在對比中糾錯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糾正錯誤是一回事,動作規范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一些動作的雛形,但在旁人看來,這些動作卻是可笑至極。但往往自己是察覺不到的,對于這種情況,老師可以挑選一名動作規范的學生和一名動作不完美的學生同時示范同一套動作,讓其余的學生評價誰的動作更規范,讓他們來糾錯,這種方法的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在正確和錯誤之間,錯誤被進一步放大,讓學生主動糾錯。

比如在教學《乒乓球》這一課時,第一節課的任務就是要學會拿乒乓球拍,這個球拍看起來是很容易拿的,但實際操作并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用整只手去握球拍,這時候老師不必逐個來教,可以選擇一個乒乓球拍拿得好的學生和姿勢錯誤的學生讓他們來一場乒乓球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其他同學自然會看見姿勢標準的同學明顯占了優勢,姿勢不規范的同學被殺得措手不及。

三、分解動作,在強化中糾錯

字面上的分解動作就是把動作分解成幾小段來做,因為很多體育運動的動作很多很復雜,一下子把這些動作全部教給學生,不僅僅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往往效果還不好。如果把動作分解成小段來教,學生不僅學起來會很輕松,也會節省老師很多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學生更容易掌握。

比如在教學《武術》這一章節內容時,武術中的長拳是大多數體育老師選擇的教學內容,長拳的動作多且復雜,另外,它還需要學生有很好的協調能力,因為學習長拳要手腳并用。如此一來,體育老師在教長拳的時候就會將其分解為幾個小段來教,每一段手上的動作和腳上的動作老師也會分開教學。長拳第一節,老師把手上的動作簡要地概括為“握”“直”“勾”三個字 ,腳上的動作概括為“直”“分”“弓”“抬”四個字,最后是右腿往前抬起再向前踢一步。把這些較為復雜的動作逐步分解教給學生,他們更容易接受,學習得也更快,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教學生把這些動作結合起來。在分解這些動作時相當于給了一個慢鏡頭,對學習的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在任何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錯誤都是在所難免的,體育教學也不例外,老師應該做的不是指責學生,而應該是指導學生將這些錯誤改正過來,在教他們改正這些錯誤時,就需要老師發揮自己的智慧找尋到巧妙的糾錯方法,使學生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也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