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細節:建構富有張力的語文課堂
作者:蘇省鹽城市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中心小學 孟會群
發布時間:2017-11-03 15:35: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新課標理念下,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在提倡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體會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學也有了一些變化。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關注細節,讓學生潛心讀書,感受生命的活力與語文課堂的張力。
一、整合細節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整合教學細節,形成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營造有效、和諧及溫馨的語文課堂學習氛圍。“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的過程也是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喚醒主體意識的一個過程,學生會成為真正的讀書人。
有的專家提出,學生的朗讀還存在一些問題。雖然讀書風氣日益濃厚,但效果卻不是很好,為讀而讀的多半是為了湊熱鬧,為表演而讀。在教學閱讀課文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整合教學細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閱讀氛圍,讓學生能夠自由發揮與伸展。
二、注重細節
在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個體不同,其自身生活積淀、文化底蘊、知識能力及審美情趣等也有所差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細節指導學生閱讀。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老師安排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閱讀,感受并思考。通過這種閱讀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學生喜歡、敢于、樂于閱讀的愿望。當老師說“請同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其他同學注意認真聽”時,指明了學生積極參與閱讀的行為,老師扮演著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為后期學習從個體體驗轉為集體體驗奠定了基礎。當老師說“請等一下,你還沒告訴老師和其他同學,你喜歡的是第幾自然段”時,這表明閱讀是學生與文本間的對話,是學生運用知識探究未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閱讀時,學生如果沒有親近文本,觸摸文字,咀嚼文字,理解起來是膚淺的。這一溫馨提醒,在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基礎上,預防了學生胡亂選擇造成的文本破碎,感悟膚淺。課堂是信息交流的場所,信息轉瞬即逝,但學生出現的錯誤,傾聽者沒有及時發現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
三、優化細節
烏申斯基說過:“無論教育工作者如何研究教育理論,他如果沒有教育的機智,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實踐者。”現代教學課堂更加開放,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所以,教育機智形成于細節優化。在老師教學閱讀課中提到“你發現了什么”,架起了學生——文本——老師對話的橋梁。面對這種多元化主體交互動態交流模式,交流渠道比較窄,難以激發已經接受的理解結構。面對文本與閱讀者間形成的這種個性對話,老師在學生朗讀《音樂之都維也納》課文基礎上,進行深入創造。在課改現場,“你發現了什么?”或“你有什么感受?”會經常聽到,其實,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簡單的“你發現了什么”是遠遠不夠的!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有機整體,包含老師、學生、課堂、內容及方法,還包含整個育人環境設施與氛圍,將親和、融洽的精神滲透到每一個有機因素與環節中,從而形成統一的教育生態鏈。
綜上所述,老師通過實踐教學,構建具有張力的小學語文課堂,讓學生通過切身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獨特的思維模式,提高自身語文素養。作為教育工作者,老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辨,在此基礎上,有效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一生受益的思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