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施教 促進語文課堂認知內化
作者:江蘇省濱??h坎北初級中學 王加進
發布時間:2017-11-03 15:09: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引入辯證施教策略,對促進語文認知順利內化有特殊意義。構建完善的學生語文認知體系,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追求,教師從辯證角度展開教學設計,從不同視角展開教學切入,可以獲得豐富的教學收獲。教師要發揮教學主導作用,對教學環節、教學引導、教學訓練等制約因素展開深度探究,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順利打通學生舊知和新知銜接渠道,促進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相互轉化,以便實現課內課外認知的有機融合。
一、打通舊知新知銜接渠道
語文知識浩如煙海,但其系統性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教師在教學時,要關注學生學習新知與舊知的有效銜接。學生學習認知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多重觀照,體現教學設計的梯度性、全面性,讓大多數學生都可以順利接軌舊知。教師不妨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發動學生展開自主預習,搜集多種信息材料,激活學生回憶舊知,為學習新知奠基。
《論美》是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的雜感。教學目標設計要求學生能夠找出文章主要觀點,并對文章觀點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歸納課文主要觀點,說說課文論述思路。學生展開行動,課堂學習進入到良性軌道。為激活學生學習思維,教師設計了一個寫作任務:有一個同學,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只是臉上長了一塊胎記,他自己感覺很難為情,經常為此煩惱。作為好友,請寫一封信勸勸他。具體要求:觀點鮮明,要有理有據。學習成果展示開始,學生大多都能給出正面引導。有學生寫道:人的容貌是爸媽給的,無論美丑,我們都應該珍視它。外貌美的確賞心悅目,但其恒定性當然不如心靈美。有人說過:人不是美麗而可愛,而是可愛而美麗?;艚鹕砘级喾N疾病,不能說話,其形象更是丑陋,但他身殘志堅,成為了杰出的物理學家。他的美不可言表……
二、促進知識能力相互轉化
語文知識與能力是辯證關系,二者相輔相成。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知識與能力的相互轉化。讓學生掌握字詞、讀音、釋義、文體常識等,這屬于知識范疇。而發動學生運用語文認知展開習作學習,展開交際活動,屬于學生學習能力展現。為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相互轉化,教師要多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感知體驗中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認知轉化,讓學生學用結合,這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掃除文字障礙,然后引導學生探索文本內涵,給出思考問題:文本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你對這種社會理想持什么看法呢?學生隨即展開熱烈討論,并給出不同見解。有學生說:陶淵明避世思想本身就不是積極的,社會混亂是現實,我們一味逃避,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每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都要遭遇到一些困難,如果都像陶淵明一樣躲避起來,困難永遠得不到解決。也有學生給出不同觀點: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真的很誘人,很多人都非常向往,說明陶淵明的認知觀點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積極意義。
三、實現課內課外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呈現多元化,初中學生語文學習面更為廣闊,課內課外都需要悉心學習感知,特別是課內課外有機結合,符合語文學習成長基本規律。學生生活與語文學習聯系緊密,發動學生利用生活經歷學習語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教師要有拓展意識,在語文作業設計時,給出更多引導和提示,幫助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
《綠》是朱自清的寫景散文,其語言優美,具有極高的文學鑒賞價值。教師發動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誦讀學習活動,從中感知其語言運用特點。在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讓學生學習朱自清的寫法,課下尋找一處景物,進行實地觀察,完成仿寫習作,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充分準備,順利完成習作訓練任務。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涉及學習新知與舊知、知識與能力、課內與課外等多種構成要素,如何達成多元銜接,形成認知內化通道,這是語文教師最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學生認知建立有自身規律,教師要將辯證施教意識滲透于課堂教學始終,促進認知順利內化,成功塑造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