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開始,七年級的“思想品德”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反映了一個共識,即新時期對于初中學生的思想教育,已經正式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具體要求變成現實。透過名稱變化,并結合當前討論熱烈的學科核心素養來理解這種名稱的變化,可以更好地指導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養(考慮到課程標準的延續性,這里仍以此名稱指稱學科,但其核心素養內涵需要作出新的理解)。

一、道德與法治成為課程教學的兩條主線

“思想品德”變成“道德與法治”,其實是將相對籠統的課程概念指稱變得更為詳細。需要強調的是,名稱的改變并不意味著“思想品德”不重要。恰恰相反,通過“道德”與“法治”兩個通道的知識構建,最終要提升的仍然是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這也是本文沿用思想品德核心素養名稱的一個原因。

很顯然,“道德與法治”意味著本課程在初中階段的主線就是“道德”與“法治”。那么,道德與法治課程如何才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養呢?這里就可以從道德與法治兩者的關系及實現途徑來理解。1.道德與法治是社會發展的兩條主線,法治是保證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底線,而道德則意味著人對社會發展的更高要求。這是思想品德核心素養形成的兩根支柱,也意味著初中學生在構建課程知識、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時候,可以有兩條更為清晰的學習線索。2.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具體的道德與法治實例分析及生活體驗,是形成核心素養的關鍵。譬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的第一課“青春的腳步”中,以“生活在線”引入,讓學生在“新奇與忐忑”中認識并感受新的中學;通過“探究平臺”讓學生在“校園新生活”中強化“我是中學生”的認識。 在教學中,筆者明確感受到這樣的設計其實就是在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生活中的認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道德認知。總的來說,通過道德與法治兩條線索,很好地讓以生為本理念成為課程的基石,這是課程理念落實的重要思路。

二、學科核心素養立足于促進學生的成長

通過道德與法治來幫學生形成必備品格與能力,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這個成長的意義不是空洞的,而是有著學科核心素養來支撐的。

例如“陶冶高雅情趣”這一內容,從核心素養角度來看,應當是力圖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在生活中,多一點情境,品位就大不一樣”,并能夠讓自己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很顯然,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高雅的生活情趣是核心素養的有形體現。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做好三項基礎性工作:1.讓學生領略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具體狀態,如教材中的山之韻、水之秀等。但根據生活經驗,這個時候學生會認為這些情趣距離自己的生活比較遠。2.讓班上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的“喜好”(此時不強調情趣),然后讓所有學生比較他們這種生活中的喜好與名人名家情趣的差異,并從人生成長角度猜想,如果將這些喜好堅持下去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讓生活變得快樂和有意義的的習慣,那是不是就是一種情境。3.在上兩個環節的基礎上總結:情趣并不是想象的那樣高大上,情趣就是讓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成為一種持久的生活方式,從而讓自己的言語、動作、神態等充滿智慧與趣味。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對情趣的認識不再是抽象的,形成高雅的生活情趣就有了可能。這其實就是核心素養形成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也是顯而易見的。

三、課程名稱變化引領教學觀念積極轉變

課程名稱的改變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對于教師來說是教學觀念的進一步更新,是教學行為的進一步貼近學生實際,但真正在教學中落實卻極其困難。筆者以為如果能夠真正在教學中把握道德與法治兩條主線,并將教學內容圍繞這兩根主線展開,那學生在學習中就一定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生活、他人的生活在道德與法治體系中分別應當得到什么樣的考量,也一定可以認識到對于一些生活現象應當從什么樣的視角進行判斷,同時也能夠很好地促進自身的成長。唯其如此,才能證實教師對課程核心素養的理解真正觸摸到了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