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課本,都是由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組成的。這些美文的反復朗讀無時無刻不在點化和潤澤著生命,因而語文的朗讀便成了課堂教學成功的點金石。三分文章七分讀。可見朗讀對于語文的重要性。

當我們真正走進語文課堂,才發現在朗讀的背后,隱藏著許多令人困惑的問題,學生的讀書聲早已被老師的反復講解所淹沒。最讓人不解的是,有的老師把朗讀當成課堂教學的簡單過渡,朗讀也就成了“亂讀”“濫讀”。學生朗讀前,教師沒有給學生明確的任務和要求。聽課時,經常聽到老師對學生說,集體朗讀課文,看誰的聲音最響亮。于是,老師起了頭,學生就讀,開始學生還大聲朗讀,聲音洪亮,也有感情。慢慢地,有的學生掉隊了,再后來,有的學生干脆啞巴了,有的甚至東張西望,再看跟讀的同學也都顯得很疲憊的樣子,感覺一分一秒都很煎熬似的。終于讀完了,有的同學長出了一口氣,彼此相視笑著。這一笑讓我印象極深,是艱辛讀后的舒心,是內心的輕視,是囫圇吞棗的釋懷……表面看課堂書聲朗朗,試問學生真正收獲了多少?課堂的效率又有多高呢?

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如何“朗讀”,讓學生因朗讀而“靈秀”起來,讓課堂因有效的朗讀而“靈動”起來呢?

一、教師示范朗讀

教師精彩的范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朗讀的積極性。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在聽老師讀時,也往往會和自己比較,可以主動改正自己朗讀中的不足和錯誤。我平時在課堂中也善于朗讀,記得在教授《春日偶行》時,我就是自己配樂朗讀,激起了學生的朗讀欲望,在結尾讓學生配樂朗讀,整堂課學生很積極,對于古詩也讀出了情感、讀出了節奏、讀出了韻味。

二、朗讀形式要靈活多變

課堂教學朗讀時,如果只是齊讀、個別讀,則會顯得單一,甚至枯燥,也會影響學生的朗讀熱情。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和興趣,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領讀、引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輕聲讀、評讀、快速讀、競賽讀、配樂朗讀等。至于一堂課中選取什么方式指導學生朗讀,應視學生的學習情況、課文特點而定,不可牽強使用。下面就領讀、評讀、競賽讀和配樂讀說明如下:

領讀:可以引導學生讀準字音,了解重音的確定、停頓的時機、節奏的掌握、語氣的舒緩、感情的處理等,這樣的朗讀指導,能對學生起到引導、啟發、激勵、幫助和感染的作用。

評讀:是對學生或老師的朗讀質量進行評價,指出優點或不足之處。評讀可以是自評或他評,可以是老師評學生,也可以是學生評老師。自評時可以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讀,你讀出了什么樣的感情,感覺自己讀得怎樣。他人評時既可以評朗讀的感情,又可以評朗讀技巧。長期堅持這樣訓練,就會找到朗讀的感覺,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讀意識,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競賽讀: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時可以適當運用競賽朗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好,哪一個同學讀出了感情。學生的好勝心強,采用競賽朗讀,不但可以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和熱情,還可以激發他們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精神。

配樂讀:音樂與文學密不可分。音樂以優美的旋律和節奏把人們帶入特有的意境中,喚起人們的感情。當文學與情調相吻合的音樂結合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指導《第一次抱母親》朗誦時,我用閻維文的《母親》做了背景音樂,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也方便學生理解文本,進一步感受母愛的偉大。

語文教學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畫卷,變成優美動聽的歡歌,變成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朗讀的過程是一個欣賞美、鑒賞美的過程,讀可以領略世界的風光,可以體會作者的情懷,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

真正的課堂,最動聽、最響亮的便是書聲。語文課上,讓悅耳的書聲成為師生精神律動的音符,語文課上讓朗朗的讀書聲成為師生感情對接的精彩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