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下面是某數學教師的教學片段,文章通過對片段的分析,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片段回顧】

1.創設情境。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百寶箱,里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立體圖形,想看看嗎?

生:想!

教師拿出長方體盒子問:這是什么形體?

生:長方體。

教師拿出圓柱形的茶葉筒問:這又是什么形體呢?

生:圓柱體。

……

師:這些都是圓柱體。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研究圓柱體。

2.內化圓柱體的特征。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課前找的圓柱體,哪個同學上來展示一下?

生:我的筆筒是圓柱體。

……

師:大家找到了這么多的圓柱體,可以看出圓柱體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老師也帶來了一些圓柱體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看來圓柱體的應用很廣泛,剛才老師看到大家的圓柱體,有的標準,有的差距大一些,那么到底什么是圓柱體呢?拿出你找到的圓柱體,觀察一下,嘗試著描述一下。

生:圓柱體有兩個圓。

教師從百寶箱中取出筒裝方便面:它有兩個圓,它是圓柱體嗎?

生:這個不是圓柱體 ,兩個圓還得一樣大。

師:你用什么辦法知道這兩個圓一樣大?

生:把一個圓畫在紙上,和另一個圓比較一下。

師:大家非常聰明,驗證了圓柱體兩個面面積相等。那兩個面面積相等就一定是圓柱體嗎?老師百寶箱里有一個小鼓,它的兩個面面積相等,它是圓柱體嗎?

生:不是,它中間鼓出來了,圓柱體必須是一樣粗細的。

師:就像我手中的圓柱體一樣,它應該是直上直下,而且上下一樣粗細的。

教師出示一摞硬幣:現在老師這兒有一些1角的硬幣,如果我把它們豎直摞起來,是圓柱體嗎?

生:是。

師:如果多拿走幾個硬幣還是圓柱體嗎?

生:還是。

教師出示火腿腸:這根火腿腸是圓柱體嗎?

生:不是。

師:能把它變成一個圓柱體嗎?

生:能,把兩頭垂直切下去就是圓柱體了。

教師演示切出圓柱體:這樣就是圓柱體了,看來切也是有學問的。剛才老師橫著切產生的這個面,就叫橫截面。

師:觀察老師的操作,你有什么發現?

教師切出若干個橫截面,平放在桌子上。

生:所有的橫截面都是圓形,而且是一樣大的圓形。

板書:所有的橫截面都相等。

師:那現在誰來說說什么是圓柱體呀?

生1:有兩個圓,直上直下的。

生2:所有的橫截面面積一樣大。

3.新知應用。

⑴再回過頭來,想一想大家在開始為什么認為有的物體不是圓柱體?

⑵教師課件展示:判斷下面這些立體圖形哪些是圓柱體?說出理由。

【案例分析】

在《圓柱的認識》的教學片段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嘗試、思考、質疑、調整中逐步得出圓柱體的特征,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得以培養,空間觀念得以形成。

1.制造思維沖突,形成初步表象。

學生在生活中對圓柱體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初步認識,但是有些是粗線條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所以授課之初讓學生辨認同伴的物體是不是圓柱體,使學生在與同伴交流中發現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2.變抽象為直觀,巧妙突破難點。

橫截面的認知對孩子來說非常抽象,作為教師就是要將這種抽象具體化、形象化。片段中教師用火腿腸代替圓柱體進行操作,使學生直觀地觀察到橫截面和它具備的特征,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只有平行于底面的每個截面才叫做它的橫截面,這樣,每個橫截面的面積都相等的特點,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3.抓住本質特征,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學生在用語言描述“圓柱體的樣子”時,很難用語言完整清晰地描述圓柱體,更不會關注到橫截面。所以教學片段中教師緊緊圍繞圓柱體的本質特征,一是用大量的事物去制造和夸大認知沖突,讓學生在反復辨認中層層剝離自己的錯誤認識;二是改變了過去流于形式的教法,抓住了本質特征,開展了學習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數學思維。

空間觀念是數學課程中核心概念之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它的形成和培養需要學生不斷觀察、想象、操作和分析,借助形象,抓住本質,適度抽象,反復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