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話中感受人物魅力——淺析名人故事類文本解讀策略
作者: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實驗小學 費海峰
發布時間:2017-10-31 09:31: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對于蘇教版教材來說,名人故事類文本比較常見。其寫作特色一般都是通過各種寫作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人物對話,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以及生存狀況,繼而從中感悟人物特征,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直是閱讀教學的目標。本文筆者結合實際,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淺析名人故事類文本解讀策略,以便引導他們在對話中感受人物魅力。
一、借助故事,感受人物魅力
對于名人故事類文本來說,主要是通過故事來反映人物性格,因而解讀此類文本,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故事概括,故事分析,以便與人物對話,體驗人物魅力。因而教師在文本教學中,需要借助故事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為什么寫這幾件事情,而不寫其他事情。
一方面需要引導學生緊扣文本關鍵詞語,抓住主要內容,繼而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比如針對《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課,所選擇的事例是談遷兩次編寫《國榷》的故事。另外,教師還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概括,還需要懂得取舍,能夠抓住主線進行概括,這樣有助于提煉文本主題,便于整體把握。
另一方面還需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人物進行剖析,重點圍繞人物性格特征、故事典型意義,還有事例之間詳略關系。比如針對《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課中談遷兩次編寫《國榷》,對此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重點是體現談遷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而對于《詹天佑》來說,其選擇的三件事主要是反映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主題,而且還能通過故事,與人物對話,繼而實現深度共鳴。
二、借助場景,感受人物魅力
所謂場景,就是描寫文本人物活動的場所。對于名人來說,他們的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對于場景描寫來說,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情況下主要是為表現人物特征而服務的。通過場景描寫,可以烘托氣氛;可以寄托人物情感;可以襯托人物性格等。
一方面需要聯系寫作背景。比如針對《徐悲鴻勵志學畫》這一課,如果放在現在,也許僅僅是個案,但是聯系當時背景,就會從中品析出這個故事的重大意義。當時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時期,國貧民弱,在國際上一點地位也沒有,所以外國人才會瞧不起徐悲鴻,瞧不起中國人。徐悲鴻勵志學畫,不僅是他個人的成果,更是中國人的成功。這不僅可以扭轉外國人的看法,而且還為中國人爭一口氣,因而其意義重大。
另一方面需要聯系自然環境。比如《詹天佑》這一課中,就多次描寫修建京張鐵路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于詹天佑來說,這些惡劣環境,是他工作的困難,但是他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化困難為動力,提前兩年修好了鐵路,有力地回擊了帝國主義的藐視。這種環境描寫,更多的是為了烘托詹天佑的聰明刻苦,烘托出他的拳拳愛國之心。
三、借助細節,感受人物魅力
相對而言,對于名人故事類文本來說,一般都有體現人物品質或性格的細節描寫,這類描寫往往內涵比較豐富,是文本人物所特有的。對此進行品析,不僅有助于學生通過細節品析,了解人物,以便深度把握人物特征,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一舉多得。由于篇幅關系,這里筆者重點列舉神態與動作描寫,以便從中感悟人物魅力。
對于神態描寫來說,一般側重于文本人物臉部表情刻畫。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臉部表情,可以更好地洞察人物的內心活動。比如針對《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課中談遷的神態描寫,即“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通過這一細節,可以看出談遷的內心正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對于神態描寫來說,最好的方式則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進行換位思考,實現深度共鳴。對于動作描寫來說,同樣也是表現文本人物性格的主要方式。思想決定行動,通過動作分析可以透視人物的思想變化。即便是面對同一件事情,人物性格不同,其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不一樣。比如針對《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一課中有一處動作描寫:“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這里的一個“摘”字,經過仔細品析,可以從中品析出彭德懷的痛苦、不舍、愧疚、懷念的心情。
總而言之,針對名人故事類文本解讀,其策略還有很多。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要扣住“人”和“事”進行分析,繼而從中品析人物性格,以便通過與文本、作者乃至人物對話,實現深度共鳴,為準確把握人物特征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