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具有特殊性,每個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同,因此其數學的學習能力與策略也很難統一。要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巧用學生的學習起點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對如何“巧用”學習起點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學習起點分析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握學生的現實起點是教學互動的關鍵,在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興趣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應處于教學的核心地位,從此出發,尊重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組織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將教材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能否成功建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幫助學生實現認知遷移。

一、通過設定教學反差引起學生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數學教學而言,興趣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覷。當學生的現實起點高于邏輯起點時,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應考慮到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對于這部分內容,再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一帶而過,也可以以復習的形式出現。另外,挖深內容也是一個好辦法,當學生以為相同的知識點又重復出現而不以為然,實際卻發現另有天地時強烈的反差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適時補全學生的知識斷層部分

學生的現實起點低于邏輯起點時,進行教學設計應考慮把學生斷層的部分補上,如果置之不理直接進行新課,學生將難以接受,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對于學生沒掌握的內容,根據掌握程度來進行教學,若只是稍有遺忘,只要稍加提示便可,若是遺忘程度較深,則需要像教學新課一樣來復習這部分內容。

三、通過備課過程注重學生起點

備課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技能起點、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起點,還應考慮學生的情感態度起點。當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不大時,教師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入闖關游戲、融入卡通人物、進行競賽等。在學生對所學內容沒有信心時,可以適當降低難度,也可調整教學環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設計教案時,還要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的現實起點。教案的設計可以多加入一些培養學生概括能力、操作能力、思維能力的環節。學生的學習起點不是一成不變的,預設學生現實起點的發展方向,設計彈性教學設計,為學生的變化留下空間。

四、使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第一步就是要進行開放式提問。所謂的開放式提問,就是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想象和見解來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開放式教學促使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對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極大的促進意義。

例如,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長廊里鋪滿了方形地板磚,旁邊還有著相等距離的柱子,如何在無測量工具的狀況下計算出長廊的長度?就該問題,讓學生們進行思考,往往會得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開放式教學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促進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總之,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只依靠經驗的數學教學是不負責任的教學,要全面了解學生,把握他們的學習起點,運用科學的方法,全面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