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帕瑞·諾德曼教授曾說,閱讀兒童文學的最大樂趣就是“加入與他人溝通的行動,回應故事或圖畫就是在和表達不同人格或經驗的文本交流;而和他人討論我們體驗過的文本,則是不同心靈的交流,我們靠閱讀文學來體驗自己以前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想法和經驗”。可見,交流是閱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心靈對話。在小學階段還有一大部分小學生沒有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如何讓低年級的學生在識字量還不多的情況下,燃起課外閱讀的熱情呢?開展班級讀書會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據多年教學實踐,在班級讀書會上,可使用以下導讀策略,把學生“領進”閱讀之門。

一、 猜測閱讀

喜歡預測、猜想,并千方百計地驗證預測、猜想,是人的共同心理特征。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閱讀經驗,拿到一本書或者看到一篇文章的時候,腦子里一定有過“一閃念”:這本書可能是講什么的?這種“一閃念”就是猜讀。在閱讀心理學中,猜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策略。它指在讀書的過程中,根據己知的內容,推測未知的內容。比如觀察封面,猜測 一本書的內容;看標題,猜測正文的內容;讀開頭,猜測下文的內容;讀前文,猜測后文的內容。猜讀法有利于讀思結合,提高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最富想象的部分,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遐想文字、圖畫以外的世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讀書會上,教師除帶著學生觀察封面進行猜測外,還可以根據目錄,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運用猜讀法,能很快縮短學生和一本陌生的書之間的距離,在最短的時間內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例如:在教學《母雞蘿絲去散步》時,教師先指導學生看扉頁,然后猜測母雞蘿絲去散步時發生了什么故事。接著,教師用實物投影儀,引導學生一頁一頁地觀看。每到一個場景,教師先捂住結果部分,讓學生觀察圖畫,猜測接著會發生什么事。學生都積極開動腦筋,展開想象。

二、 師生共讀

讀書會的另一種重要策略和閱讀方式,就是師生共讀。教師可選取其中的精彩章節,通過略帶夸張的聲音和肢體語言,將故事或者文章最有意思的部分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讓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喜歡上一本書。例如:閱讀《逃家小兔》時,我請一名朗讀水平高的學生扮演小兔,自己扮演兔媽媽。當我們聲情并茂地朗讀小兔和媽媽幽默風趣的對話時,學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時發出歡笑聲。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或教師深情朗讀,或學生反復朗讀、討論,或師生看圖講述,或故事接龍等。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在感受閱讀的快樂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 讀寫結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指尖上。圖畫書的語言通俗有趣、生動簡練、朗朗上口,適合兒童閱讀,也適合模仿和借鑒。圖畫書中最常用的擬人、夸張手法也是兒童所樂于運用的。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還要讓孩子從繪本中獲取寫作的素材和靈感。或模仿或續寫或拓展,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感受,讓他們發現、表達生活的世界,從而將靜態的物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動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為習作鋪墊情感的底色。例如:在學生閱讀了《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后,教師可讓學生續寫:三只小豬救了獨角龍后,又騎著紙飛機到處游玩,它們會飛到哪里?會遇到誰?會發生什么故事?“三只小豬飛到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小屋里,幫助白雪公主打敗了狠毒的皇后。”“三只小豬飛到羊村,解救了被灰太狼抓住的喜羊羊。”“三只小豬飛到我的屋里,將被作業圍困的我解救出來,一起飛到海邊去游玩。”故事千奇百怪,讓人讀后大笑不已。又如:一個女生在閱讀了無字書《狐貍與母雞》后,根據精美的圖畫、曲折離奇的情節,展開豐富的想象,寫成了一篇一千多字的小說。她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融入故事中,將母雞與狐貍由恨生愛的心理活動寫得栩栩如生。創寫故事,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學生由“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表”變成“有話想說”“有情要表”,而且寫出來的文章出乎意料,不再是干巴巴的,而是有血有肉、發自內心的。

班級讀書會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使學生開拓了視野,豐富了學識,培養了良好的讀書習慣,提升了語文素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采取多種形式,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愿我們的學生在班級讀書會這一方天地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