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此次改革更加注重解放學生,給學生以學習的自主權,更加注重解放學生的思維,突出培養學生的個性。注重導學案對于學生學習的引導是這一次改革的一個重點。導學,顧名思義,是以導促學,導是過程,學是目的,最終要達到的效果是在導的前提下,達到學會、會學的目的。

這樣一來,如何“導”就成了備課的關鍵,其次才是導什么,怎么學,學什么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導學案時,應當突出導學案的多向思維,以此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具體應該怎樣實施呢?在這里,我們就以小說導學案的編寫為例,來談談關于導學案的設計。

首先,在編寫過程中,應該注意從文章的細小處入手,使學生討論的范圍縮小,這樣,就可以給她們以廣闊的思維空間。例如《祥林嫂》導學案的編寫。該作品是魯迅的名作,對于魯迅的作品,大多數學生還是發怵,有人總結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作品因語言精煉,內涵豐富,主旨厚重而不得天真好動的中學生的喜歡。按照一般的理解,大多數老師在編寫導學案時,一定會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而這個問題既大又深,學生即便是知道答案,也未必會理解,所以我們應當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小的問題,來逐步引導學生探究文章主旨。

例如:課文中的賬單能說明什么問題?這些問題對于祥林嫂的死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既新奇,又具體,學生會很容易找到。小說中零星流露出的關于錢的表述。概括出來有五處:

①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

②初到魯家的工錢: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從魯家支走的工錢: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賣祥林嫂的錢:八十千;娶親費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門檻的價錢:十二千(十二元鷹洋)。

這時老師適當點撥,分析這五張賬單能夠以小見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無情壓榨。

其實類似的問題還有:于漪老師提出“祥林嫂為什么沒有春天?”這個問題,足可以使學生理清祥林嫂的生活年譜,總結出人物性格,探究得出文章主旨。

祥林嫂為什么既希望靈魂有又希望靈魂無呢?

柳媽為什么笑祥林嫂呢?柳媽在祥林嫂的悲劇命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長工為什么對我的問題不屑于回答?這能說明什么?

從“小”的方面入手,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實現課堂“大”的實效性。

想要突出“新”,老師在備課時就要“細”,要細心、要細致、要細微,要用獨特的眼光去發掘文章的微妙之處,這樣,編寫的導學案才是精品。如《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歷來為名家賞析、點評,如何能讓學生從中獲得新意,這就需要老師從細微之處著手。只有老師的眼光獨特了,才能編寫出有特色的導學案,才能引導學生去學習。

當然因為老師讀得細,讀得精,那就勢必會導致導學案出現另一個問題,導學案中的探究案知識點細而且內容豐富,導學案不再是導學,而成了問題集,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不說,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心生厭惡之情,進而厭學。所以導學案中的探究案要少而精,一課時最多兩個。因為探究題是用來點燃學生思維的,只是激發學生思考的火種,而不是火山。只要能激發,就足夠了。問題不能只是少,而是要突出精,何謂精,精是除了少,還對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導學案的問題雖少,但涵蓋面要大,要能突出學生的思維,要能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要能扣住重點難點。

《祥林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將《啞巴與春天》與該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提一個探究題就足夠了,這樣更利于學生對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為什么說祥林嫂與啞巴都沒有春天?”或者將《祥林嫂》與《一個貞烈的女孩子》對比閱讀,提出“封建禮教是怎樣吃人的?兩個阿毛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當然,還可以將《祥林嫂》與《孔乙己》對比閱讀,將“套中人”與“變色龍”對比閱讀,將“林黛玉”與“王熙鳳”對比閱讀,將“林沖”與“魯智深”對比閱讀。對比閱讀的內容可以是主旨相似的文章,也可以是寫作手法相似的作品,亦可以將同一作家不同風格的作品或者不同時期的作品拿來對比,這樣既可以突出重點,還可以加深理解,同時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閱讀量,提高閱讀的能力和水平。

希望各位同仁在編寫導學案的過程中,真的能將導學案設計成學生的思維導圖,讓他們在您的引導下,快樂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