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可見,閱讀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還應引導學生學習文本表達方式。教學中教師只有增強文體意識,關注文本特征,課堂才會散發濃濃的“語文味兒”。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落實“課標”精神,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學習表達呢?筆者認為在閱讀中學習表達關鍵在于教師要有文體意識,要做到關注文體,聚焦表達。

一、比較學習,關注文體特征

文體是教學文本的表達范式,是文章形式特點的規律性要求。在閱讀教學中依體而教 , 語文教學才有“語文味兒”,才能避免“泛語文”“濫語文”甚至“非語文”的現象發生。由于文體不同,我們選擇的教學策略、確定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也就不一樣。

《霧凇》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了霧凇的奇特美麗以及霧凇形成的原因及過程。這樣的文章與學生之前學習的記敘文、說理文在表達方法上顯然是不一樣的。因此,在一開始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將《霧凇》與《說勤奮》《九色鹿》進行比較,看看三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處,這樣學生在比較中初步認識了說明文的特點。接著通過理清這一環節,學生知道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霧凇的奇特美麗;第二部分寫了霧凇形成的原因及過程;第三部分寫了人們觀賞霧凇的感受。這樣的梳理,學生體會到了《霧凇》的整體構架、內容上的組織和安排。由此可見,教學中我們不應急于進行內容分析,應在教學前關注文體,明確文本的教學價值,課堂上引導學生把握文體特征,這是教學的第一步,因為沒有文體,閱讀寫作便無章可循;沒有文體,閱讀寫作也不得要領。

二、整體感知,關注謀篇布局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匠心獨運的設計,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或講究前后呼應,或巧設懸念,或構思新奇,或結構嚴謹。精巧的謀篇布局是言語形式的綜合體現,是最具語文性的內容之一,閱讀教學必須高度關注。

《霧凇》是一篇說明文,有自己獨特的言語形式。課文第二自然段寫了霧凇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整體思考。我先引導學生通讀第二自然段,再思考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與后面幾句話有什么關系。然后試著給這段話分層次, 再畫一畫具體描寫霧凇形成的句子,看看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霧凇形成的過程。通過自讀自悟,交流研討,學生知道了作者先概括介紹了霧凇的形成,接著具體介紹霧凇形成的過程,在具體介紹霧凇形成的過程時學生知道是從三個方面來寫的。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不僅了解了文章的內容,還知道了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又是怎樣一步步把霧凇形成的過程寫清楚的。吳忠豪教授指出:“對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首先就是學語言——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后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應變‘閱讀核心’為‘讀寫并重’并朝向‘表達’。”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文本分析轉向探究謀篇布局,探究言語形式, 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學會如何表達。

三、品詞析句,關注精妙詞語

表達是語言最基本的功能,表達就意味著表達方式已經存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教課文內容教得很辛苦,但不滲透課文語言表達的方法和技巧的話,學生在表達時往往會遇到種種問題。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表達。閱讀教學要關注表達,就必須關注“言語形式” , 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遣詞造句、表達方式、修辭方式等。教學中,在探究“霧氣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問題時,我引導學生關注“12月 ”“2月”“4 攝氏度”這類帶數字的詞語,從而體會列數據這一說明方法的運用。又如在品味“霧氣多、濃”這一特點時,引導學生抓住“籠罩”“彌漫”“模糊”“涌”等詞語談感受,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這樣的設計,不僅引導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關注了說明文文體特點,更關注了說明性文本的表達方法,可謂言意兼得。

葉圣陶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閱讀教學只有引導學生關注表達技巧,體悟言語規律,在言語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表達方法和技巧,更好地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因此,閱讀教學必須針對文本特點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近言語形式,品味言語形式,把握言語規律,增長言語智慧,方能提升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