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創新學習方式初探
作者:陜西省府谷縣第二中學 楊喜林
發布時間:2017-10-31 11:04: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是教法和學法的改革。一方面要求學生的學習觀和學習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正如上海華東師大的葉瀾教授說過:“在學校中,沒有教師的發展,難有學生的發展;沒有教師的解放,難有學生的解放;沒有教師的創造,難有學生的創造;沒有教師的轉型,難有學生的轉型。”因此,作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在新一輪課改中, 要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以音樂審美為中心,重視音樂實踐;要積極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的新型學習方式。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個人的認識和做法:
一、以生活為源泉,挖掘生活中的音樂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源泉。音樂是藝術,音樂源于生活,反過來又表現生活,優化生活質量,創造生活美。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實現音樂與生活的結合,就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音樂,以此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和感受,提高音樂感知能力,學會用音樂的眼光觀察生活,學會從生活中體驗音樂的美。如我在教學中經常會播放一些課件或者自己錄制的聲音,如刮風聲、下雨聲、流水聲、打雷聲、人們的嘈雜聲、街道小販的吆喝聲和汽車的鳴笛聲等,在播放的時候讓學生閉著眼睛仔細聽,默默想,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每一個學生談一點,雖然不全面,但是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懂得音樂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美妙聲音,這些聲音組合起來就是動聽的音樂,這些音樂能表現大自然的美,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美的享受。
二、以審美為核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教育的重點是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的愉快感受和積極參與為出發點,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為目的,是最善于表現人們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要鼓勵學生大膽發現,積極參與。例如我在上欣賞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這首彝族民歌之前,先放手讓學生收集大量的彝族相關材料,在課堂上讓學生穿上彝族服裝上臺表演,讓學生身臨其境,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去體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達到與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的效果,體驗民族風情和民族音樂特有的魅力,從而起到凈化心靈、啟迪智慧的教學目標。
三、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現在的學生對流行歌曲很感興趣,有的不教自會,有的還比較專業,但是學起教材上的東西來就不是那么上心了,有時比較厭煩。有的老師對這個問題處理不當,認為以學生為主體就是順著學生來,你喜歡學什么我就教什么,殊不知這樣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很不利,而且也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這種現象我是堅決反對的,絕不能為了迎合學生的喜好在課堂上順從學生,而是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材展開教學。對一些曲調比較簡單的,學生不感興趣的,在教學訓練中,教師要精心設計,采取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產生興趣從而把握要領,主動學習。比如分組比賽、男女對唱、編舞蹈等,這樣學生就比較感興趣了,教學任務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我們音樂教師不斷改革教法、學法,在教學實踐中多動腦筋,多想辦法,采取更加靈活、更加適用、更有實效的方法進行教學,我們的音樂課一定能上出精彩,一定能得到學生的喜歡,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