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中學生審美品質和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作者:陜西省彬縣范公中學 魚江 張宇民
發布時間:2017-10-31 11:03: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美育對“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美育工作的《意見》精神,2016年我們向陜西省教育廳申報了《美術教育中學生審美品質和能力培養研究》的課題,并得以批準立項。第一階段,我們經過具體調查,發現農村中學美術教育現狀不容樂觀。為了盡快改變學校美術教育的現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根據目前學校美術教育的具體實際,提出了學生審美品質和審美能力培養的具體方法和措施,以供教育決策和美術教學者的參考。
一、徹底轉變美育觀念
要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強美育的文件和意見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具體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高中教育要“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之后,國家相繼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評估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文件,一再強調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明確指出美育在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對于這些,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明確新時期我國教育的方向和培養目標。
要摒棄應試教育的短視行為,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嚴格落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在這次課題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學校方面,有90%的中小學校從領導到教師,對學生的教育都是出于學校排名、個人績效的考慮。高考考什么,學校抓什么。在教師方面,哪些影響自己的績效,教師就重視哪些,教學工作做表面文章較多,而對于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都是掛在嘴邊的口號,沒人花大力氣去做。學校每年全力關注的是在區縣語數外統考中的排名,教師關注的是自己所教班級語數外在學校的排名,而對于學生審美品質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大多無暇顧及。在家庭方面,有100%的學生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所以全力關注的是孩子的語數外考試成績在班級、學校里的排名,而根本不考慮學生的長遠發展。這種教育的短視行為,迫使學生每天掙扎在語數外的題海中。在學校里老師逼著學生完成各種各樣的語數外高考練兵題,在家里家長逼著孩子在節假日趕跑語數外補習班。學生成了學校、老師、家長取得名利的玩物,失去了個性和人格,更談不上發展審美品質和審美能力。所以,目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盡快改變應試教育的短視行為,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全面、切實、認真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讓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要充分認識美術教育中審美品質和審美能力培養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意義和作用。要認識到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成為具有崇高品質的人,而美育正是培育人格的重要手段。審美教育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養和強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豐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創新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娛樂性、情感性、個人創造性和潛移默化性等特點。作為一種完善人生、強化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審美教育更是使人,特別是青少年,在娛樂中得到成熟和進步,對德育、智育和體育等起著有益的補充作用。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擺脫不了應試教育藩籬的束縛。
還美術教育應有的地位。給美術課以正確的課程地位,要改變目前學校通行的“主課”“副課”的課程觀念,明確德、智、體、美都是主課,個個都很重要,而且缺一不可。在教育教學中,如果忽視了任何一個方面,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畸形的、不完全的人。學校要給足、排夠美術課,保證美術課的課時。要回歸美術課正確的教學地位,美術教師要明確美術教學不只是描描畫畫的技術教學,更重要的是一種品質教育、人格教育。在美術教學中,學生通過繪畫學習、作品鑒賞,提高了審美情趣、審美意志、審美習慣、審美智慧和審美創造能力。
二、深入改革美術課堂教學
改革美術教學模式。要改革舊的、單一機械的教學模式,就要建立豐富的、多維的、生動活潑的美術教學模式,要把知識講授、教師示范、媒體展示、學生參與結合起來。我們正在實踐探索“模塊教學模式”,即“目標展示—概念理解—內容探究—方法獲取—實踐應用”,并配以媒體展現,使學習目標明確,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重點突出,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改革美術教學內容,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品質和審美能力。學生的審美教育要具體到審美觀察、審美感受、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智慧和審美創造力等。首先,審美教育是美感教育。在美術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美術作品中的各種構成要素,包括色彩、形體和質感等。學生通過感受這些美的形式,能對美好的事物形成整體的認識。其次,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好的美術作品可以影響人的情緒,使人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培養學生發掘美術作品深層次內涵,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再次,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活動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就是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認知,使學生產生一系列的情感活動。優秀的美術作品都是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集中體現,它們能使欣賞者感受到美的存在,受到美的鼓舞,從而樹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美好理想。最后,要培養學生創新創造力。美術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創造美的事物、美的世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因為想象是創造力的基礎,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創造。同時,培養創造力還要加強學生的技巧訓練,培養他們對美的事物更為細致的洞察能力,讓他們把豐富的想象力轉化成審美創造力。
改革美術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性格差異,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分別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師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情感氛圍,注重課堂教學情感氛圍的營造,充分發揮美術教學所特有的魅力。在教學中,要有課堂情感因素的設計與實踐,充分滿足師生雙方的學習合作與情感交流需要,有效激活學生的美術思維,切實提高美術教學的藝術感染力。課堂上應盡量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與手段,如多媒體的穿插、情境的創設、作品的展示、材質的變化、師生的互動等,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美術課堂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課外活動,帶學生到校外寫生作畫,也可以定期舉辦學生美術作品展覽,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品質和審美能力。
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法。《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美術作業應采用多樣的評價方法。學生美術作業評價呈現方式可以是分數或等級,可以是評語,也可以采用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采用互評或座談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并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的方向。”因此,我們要徹底改變以往對學生的單一評價或不評價,不只看學生的美術作品,還要看學生的審美品質和審美能力,看學生健康的人格和思想情操,只有全面評價才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三、切實加強美術教師隊伍建設
確保美術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盡快解決現有美術師資缺乏的問題,按照標準配足配齊美術教師,確保美術課由專職的美術老師擔任,促進農村教師隊伍穩定健康發展。
加強對美術教師的培訓。采取短期培訓和長期培訓相結合,校內培訓和校外培訓相結合,集體培訓和個人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并且要發揮業務能力較強教師的帶動作用,通過“傳、幫、帶”等多種渠道提高教師的美術素養。
加強學校美術教研活動。堅持定期組織教師研究教材,研究教學方法。倡導教師之間互相交流,鼓勵教師加強學習,接受現代美術教育發展的各種信息,豐富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不斷提升美術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高美術教師的業務素質。
努力提高美術教師的待遇。學校對美術教師要做到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在職稱評定、進修學習、外出參觀等方面,將美術教師與其他語數外教師同等對待。特別是農村邊遠山區學校,要關心美術教師的吃、住、行等生活問題,甚至婚姻家庭問題。在學校要定期開展教師書畫創作比賽和教師個人書畫作品展覽,以釋放美術教師的活力,促進美術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努力改善美術教學條件
努力改善美術教學條件。各中小學校要盡快加強美術教學的硬件和軟件建設。在教學硬件方面,要按照國家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配齊配足學校美術教學的器械和道具,保證所有的美術器械和教具落實到位,使用到位。學校要努力增加多媒體設備、網絡通信設備和遠程教育設備,保證信息化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能夠服務于美術課堂教學。在教學軟件方面,要更新和改進美術教學手段,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的整合。學校要鼓勵和支持教師積極開發和引進美術教學軟件,在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從網絡上搜集更多資源,擴大課堂信息量,以更直接、更生動的形式達到更顯著的教學效果。
努力改善美術課程條件。學校要保證美術教學應有的課時,要把美術課與語數外課程一樣看待,改變美術課是副課的課程觀念,給美術課以正確的課程地位,要像舉辦英語、奧數比賽一樣,定期舉辦學生美術作品展,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積極性。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給學生美術鑒賞、美術實踐應有的學習空間,給美術教學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快樂進取的教學氛圍。
五、學生的審美品質要從小培養
審美品質包括審美習慣、審美感悟、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智慧和審美創造力等,而學生這些審美品質的培養要從小抓起。柏拉圖就提出,要從小培養兒童的愛美習慣,讓兒童耳濡目染于優美的作品中,融美于心靈。朱永新說:“我們要從小把學生融入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享受它的溫馨,感受它的靈氣。”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就有了一定的想象力、觀察力、創造力,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小培養學生的美感。美學教育理論認為,美存在于客觀世界中。青少年兒童認識世界的突出特點是具體的、形象的,他們往往是用形象、色彩、聲音和動作來看待事物的,這就要求我們的美術教育工作者要從小引導學生在生活和接觸自然的活動中,觀察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親身感受美,進入美的境界,以激起他們對美的興趣。
從小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審美鑒賞力的培養在于審美想象力和審美理解力的培養。審美想象是一種高級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在審美判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培養需要教育者的堅持引導。生活是培育想象的泥土,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才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浮想聯翩,創造出新的形象。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接觸自然,熱愛生活,為他們進一步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打下基礎。
從小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人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中,總是要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美的產品、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技能技巧的運用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是完成美的創造的一種實踐能力。如果把美的創造比作過河,那么方法、技巧就是船或橋,有了船或橋,才能順利地到達理想的彼岸。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首先要訓練學生審美創造的技能技巧,并且在長期的實踐中去培養和鍛煉。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啟示,它告訴我們要培養學生審美創造能力必須從小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審美素質教育在造就青少年健全的心理、激活他們創造力的活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美術教育工作者必須確立新的審美教育理念,從小抓起,加強對青少年審美教育的全程引導和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