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操作:最好的數學學習方式
作者: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虎灘小學 林智泉
發布時間:2017-10-31 10:51: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兒童的智慧是從動作開始的。數學學習中學生通過動手“做”數學,有利于學生親歷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然而我們審視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動手操作”,不難發現操作往往是“為操作而操作”。 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建構一種基于動手“做”數學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知數學知識、體驗數學價值,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深化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發展數學學習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動手操作興趣
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離不開其內在的學習動機支配。因此課堂上教師要著力構建現實、富有童趣的操作環境,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欲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在親身動手實踐和親歷數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發展其思維能力。
如進行“分類”教學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把一些書、筆、玩具等物品隨意地、擺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問:“你能動動手,把這些物品擺放整齊嗎?”創設這樣的情境能誘發學生積極參與“做”數學的樂趣,吸引全體學生都參與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孩子們理解了要把物品擺放整齊,就必須先把這些物品分類,通過操作從中悟出了分類的一些方法,發展了思維能力,由此也產生了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探索知識,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二、精選學具,提高動手操作效果
學具是學生操作性學習活動的物質基礎,不僅直接影響著整個操作性學習活動的效能,也決定著學生“做”數學的探索水平。因此在動手操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克服選取學具的隨意化和片面化的傾向,注重多種學具的有機組合,使學生選用的操作學具真正成為數學探究活動的有效載體,引領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探究。
如在教學“17-9”時,教師往往讓學生先擺17個圓片放在桌子上,然后拿走9個,讓學生思考還剩下幾個。這樣的操作,學生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局限于數數法的模式之中。如果學生選擇的學具為小棒,并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加上 7根小棒。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1捆零7根小棒中拿走9根小棒?這時還剩下幾根?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不僅可以發現數數法,還可以探索出破十法,甚至連減法等多樣化方法,在親歷“做”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建構起自己的數學知識。
三、合作交流,鍛煉動手操作能力
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都是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程序,有步驟地進行,而基于動手“做”數學的課堂,“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不可預測的問題出現,如學具準備不夠充分、操作要領不當、學生之間為了某個操作方法或得出的結論爭執不休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動手操作活動前充分預測,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起點,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讓學生操作的因素,創造性地組織操作活動,師生合作討論,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和必要的操作步驟,并學會從具體操作中進行分析、比較,從而為學生“怎樣操作”奠定基礎,最終實現會動手操作“做”數學。
四、自主探究,發展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數學課堂的操作活動,如果僅停留于模仿性、驗證性,甚至是指令性層面,這樣沒有思考空間、沒有認知情感參與的操作活動是毫無創造價值的。因此教師要相信學生,要將自主操作的權利和機會還給學生,鼓勵學生通過積極的親身嘗試挑戰性操作與試驗,多角度地參與“做”數學活動,使數學學習真正成為一種主動的、探究性的創造活動過程。
如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放手讓學生用以前的學習經驗動手動腦去探索如何把梯形轉化成已學的圖形。這樣就使得操作活動變得富有挑戰性、開放性和探索性。學生通過剪切、平移、旋轉等動手操作活動,有的小組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小組用兩個相同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甚至有一個小組還把梯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不僅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其積極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使數學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創造的過程。
總之,重視加強數學活動中的動手操作,是啟動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動手操作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應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