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弗萊雷的“對話”理論對“導學案”的指導意義
作者: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教研室 冀 虹
發布時間:2017-10-31 12:52: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師和學生之間開展的教學活動,就是師生間的一種對話關系。保羅·弗萊雷的“對話”理論說明了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就是一種有意義的對話,目前倡導的“導學案”是教師對有效實施師生“對話”的設計,保羅·弗萊雷的“對話”理論對“導學案”的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對話”理念的意義
保羅·弗萊雷是20世紀巴西批判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對話”是弗萊雷教育理論的核心,其意義是人與人交流只有在平等的氛圍下才能產生更智慧的思想,通過平等的對話方式人類才能更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弗萊雷的所謂“對話”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對話,不僅僅指對方利用語言在思想上交流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話改造世界,“對話”是引起改造自我力量的行動方式。他告訴我們要把語言交流轉化成行動,轉化不成行動的對話就是“廢話”,如果只有行動而無反思則行動會成為“盲動”。所以,“對話”的實踐精髓就是“行動和反思”,并且兩者不可分離。
二、“導學案”實施過程中的現實問題
根據弗萊雷“對話”的“行動和反思”的實踐要求,“導學案”從編制到實施是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行動和反思”,但在現實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教師不能真正理解“導學案”所依據的教學思想,不能從教學本質上把握實施“導學案”的作用,不能真正把握“導學案”的最終目的,僅僅停留在“導學案”就是對傳統教案改良的認識上,甚至是被動為了完成學校要求的任務,應付課堂教學改革要求。二是雖然使用了“導學案”,但教師在對“教與學”的關系把握上并沒有入心入骨,仍然是把“教”和“學”作為兩個彼此孤立的活動來實踐,只是把“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多學少教”等原則進行時空量化,并沒有把“教與學”互為依存、互為條件、相互交融、盤根交織的利益共同體的關系在內心升華。三是在“導學案”的編寫上沒有體現出其“導”的本質特征,多是教材知識的重組甚至簡單搬家,更多是以知識邏輯為主線呈現,沒有為學生提供知識自我建構、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創新意識的導引。四是在學校管理層面一刀切現象嚴重,學校要求每節課都要有“導學案”,往往不顧科目、課時、課型、教師個人教學風格、學生實際等。為了便于管理,要求“導學案”格式相同、步驟相同,甚至規定不少于多少頁等。五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能靈活使用“導學案”,往往不顧課堂實際和課堂生成,活生生的課堂被“導學案”預設限制,把具有變化性和生成性的課堂教學活動裝入“導學案”的“籠子”里,嚴重阻礙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發揮和開放性思維的培養。
三、“導學案”實施中問題的解決建議
“導學案”作為實施教學改革的一種新的嘗試,它自身應有的對我國教育改革的持久性作用以及從它自身價值所折射的教育理念、教學實踐等深層次的寓意需要我們深入探討,就此作者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要站在我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看待“導學案”的價值,不能僅僅把“導學案”看作傳統“教案”的改良,它的出現雖然離不開傳統知識的教學,但它的作用最終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它具有突破我國教育封閉性和保守性的教育實踐作用,是對傳統教育文化的一種突破,它將帶動教育教學的其他環節,也為學生創造性發展產生積極的輻射作用。二是要用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導學案”實踐,要再次避免我們總會犯形式化、單一化、模式化的錯誤,要充分認識教學的復雜性、多元性和靈活性,摒棄固定程序性的思維,引導教師從方法的策略、教學的智慧上以“導學案”的產生、目的為基本出發點,靈活選擇和運用。三是在實踐中要有效編制“導學案”,“導學案”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必須和教育對象、內容相匹配,要考慮科目、教材、具體課時、不同課型、學生差異、教師風格等因素,一份有效的“導學案”應該像一部精彩的“劇本”,既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又要讓各個人物個性鮮明,還要讓觀眾得到思想上的共鳴和人性化的熏陶。四是在課堂教學現場使用“導學案”時,教師的“導學”是落實“導學案”設計意圖的關鍵,教師的“導”不到位,學生的“學”就無效,再好的“導學案”也就失去了作用,就好像有好的“劇本”沒有好的導演和演員一樣達不到作者想要達到的目的,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教學風格、對“導學案”的理解等因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導學”的水平是目前我們必須關注的一個關鍵點。
弗萊雷的“對話”理論和我們目前提倡的“導學案”教學有著深層次的關系,以“對話”思想來指導我們對“導學案”的認識、編制、實施等,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