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作者:陜西省大荔縣迪村中心小學 張久龍
發布時間:2017-10-31 12:46: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多樣性。”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動地給學生創設學習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把課本知識和社會生活有機地聯系起來,讓數學走出書本,接近生活,使學生的智力、能力得到發展,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新知,挖掘學生學習的最大潛能,激發學生大膽想象,培養學生積極合作的意識。
一、主動參與,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和技巧,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數學問題和生活問題,形成自我發現、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但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技巧,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操作、交流的方法,教會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現,敢于質疑,勇于交流的精神,使學生體驗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快感。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動起手來,轉動腦筋,養成獨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應用,在應用中提高,在提高中獲取新知。例如:在講解“幾何圖形的周長和面積”時,我組織學生到操場上,找到任意的幾何圖形,然后分組測量數據、記錄數據、整理、計算結果。這樣,就能使學生在動手測量、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感受應用數學知識的快樂,提高學習的興趣。
二、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根據前后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對于本冊教材各個知識點的聯系,教師應熟記在心。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有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開發智力、創新思維。在思維感知過程中,對新舊知識產生聯想,對新知識產生興趣,使學生樂于動手、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積極合作。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進行創新思維。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親自動手剪一剪、擺一擺,把兩個大小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已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中,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學生在觀察、實踐、推理過程中交流學習,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悟,激發了數學情感,培養思維能力。
三、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增強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圓”這節課時,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搜集生活中圓形實物或圖片,并觀察對比它們的特征,總結圓的特點。全班學生紛紛動手,收集各種圖形、圖片和實物。在搜集和整理過程中,學生預先學到了很多知識,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正是由于學生的參與和親身體驗,學習興趣濃了,思路也開闊了,學習起來輕松多了,課堂效率提高了。
正是由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已有經驗和學習新知相結合,提升了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合作交流活動中,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