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外開放和社會的進步,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制約日益明顯。譬如,在以往的教學要求及其相應的考試制度下,學生的聽力和口語得不到有效訓練,許多人語法嫻熟,掌握詞匯量達標超綱,考卷答題能得高分,但要真的進行口語交際,就茶壺煮餃子——肚里有貨倒不出來了,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啞巴英語”。

一、當前小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現狀分析

就目前我所帶班級學生來說,根據學生上課表現所反饋的情況,我發現有50%的學生能緊跟老師節奏完成教學任務,且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如地進行口語表達;30%的學生貌似能聽懂也能流暢跟讀,但卻不能獨立講英語;有20%的學生跟讀都有困難,基本上是“一堂悶”。

結合學生們所出現的這一現象,我作了更深入的調查。據學生反映,他們主要害怕出錯而怯于開口,更怕同學“笑話”。久而久之,他們養成了課堂上閉口不說、只聽不講、會“做”而不會“讀”英語的習慣,從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形成來看,這無疑是致命點;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自信心差,對于講英語感覺自己根本無法做到,所以在沒有嘗試的情況下,自行給自己下了定論——“我不行”。長此以往,這些學生閉口不說英語已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想而知,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令人堪憂。

二、對策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與運用能力,防止“啞巴英語”的現象,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具備如下基本能力:

1.拼讀能力。

從學生們初次接觸英語時,我們老師就應該從字母入手,讓他們學會拼讀,尤其是各種形式的拼讀方式會讓孩子們感興趣,從而愛上英語。慢慢地接觸單詞后,熟練的拼讀會給他們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如開火車、朗朗上口的Chant、Groupwork、戴帽子……這些趣味游戲著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也就克服了有些老師反映的初學者在拼讀方面所存在的障礙。

2.朗讀能力。

針對所教授內容,從字母、單詞、短語、句子到對話、短文等,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范讀、領讀、分角色讀、小組競賽讀等多種方式,讓孩子們熟練朗讀。通過朗讀,既可以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又可以掌握一些較難發音的詞,這樣天長日久嘴巴便會變得“油滑”,而不像原先那樣“干澀”,難以啟口了。

3.看圖說話能力。

小學英語教學主要以繪本形式展示,圖畫形象生動,簡單易懂,讓學生先口述大致內容,教師以此引導學生說單詞、拼短語、組句子;教師也可帶領學生懷著感情朗讀、表演繪本、講述繪本,并鼓勵學生進行課后匯編繪本,讓孩子能夠真正在繪本學習中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想說、敢說。

4.口頭回答問題和復述課文能力。

課文復述能力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的內容復述出來。我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般故事性課文或短文都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但前提是學生必須對文章內容透徹理解,并對文中的重點詞句深刻把握。因此,我會通過提問促進學生掌握文本,并會結合學生所積累的語句或文中重點語句進行提問。如此簡單的提問讓孩子們容易接受,也樂于作答,參與人數增多,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借鑒傳統教學中的某些優勢以外,更要側重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有更多的“聽、說”機會。為此,我們要積極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科學有效地利用教材,用多元化的操練形式,指導學生進行交際能力的訓練,如,即興問答、連鎖反應、對話表演、情景再現等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進一步增強課堂上語言實踐的力度。交流作為語言運用的載體,更應該貫穿語言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既體現在課堂之內也體現在課堂之外。因此,只有大膽開口,多練多講,才能不斷培養交際能力,以真正達到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目的。

總之,改革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阻止“啞巴英語”發生,難在開口,重在引導,貴在堅持。只要注重平日里的點滴訓練,使孩子們養成想用、敢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習慣,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自然就會得到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