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這一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實際中,恰當地使用學具,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動手操作,搭建從直觀到抽象的橋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立足學生的實際,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應用學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只有讓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情緒高漲地投入學習過程。數學實驗教學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探究,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小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因而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在學習“可能性”時,我首先提出“同時擲兩個骰子,得到的兩個數的和有哪些”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思考,學生得出“2、3、4、5、6、7、8、9、10、11、12”等答案。在此基礎上,我再次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你們猜一猜,用兩個骰子來擲 20 次,和是 5、6、 7、8、9 的次數多,還是其他數的次數多?”學生通過分析,認為5、6、 7、8、9 只5個數,其他還有 6 個數,于是毫不猶豫地回答:“其他數的次數多!”為了驗證學生的答案,我讓小組代表分別進行實驗,通過投擲,結果大出學生的意料。投擲5次以后,5個數的多,6個數的少。這樣,學生就自然對結果產生了質疑,由此激發起探究的欲望。

二、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能力是數學課程改革強調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數學實驗可以在這方面大顯身手。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文具盒的蓋面、數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桌面等,初步感知面積的意義。然后比較一下文具盒的盒面與數學課本封面的大小,再比較一下數學課本封面與課桌桌面的大小。在此基礎上,說一說面積的含義,最后交流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歸納出面積的含義就是“物體平面的大小”。在教學“面積單位”時,我讓學生利用學具,通過拿一拿、量一量、找一找、猜一猜、想一想的方式,感知和認識“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學會比較和測量面積的方法。這樣,通過讓學生在玩中學和在學中玩,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挖掘和發揮了學生的智力潛力。

三、利用學具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既能夠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形象感知,形成知識的表象,而且還能通過積極探究,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科學的概念。例如:平面圖形的面積、周長以及立體圖形的體積、容積等知識的學習,都可以通過動手測量、計算而得出。如《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教學,可先出示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明確這是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然后讓學生往圓錐模型里灌滿沙子,再把沙子從圓錐里向圓柱里倒。學生通過操作,發現3次剛好倒滿,從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結論。這樣,就很容易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四、利用學具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理解力的提高,反過來又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可提供給學生一些正方形及平行四邊形的紙片,讓學生自主操作。學生通過割、補、拼的辦法,發現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每一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正好是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樣,既做到了復習舊知,自主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積,又初步理解了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體會到數學轉化方法的價值。

五、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課程改革標準非常重視合作學習。而利用數學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把全班學生分成4人小組,由組長進行分工,分別進行動手折、動筆記錄等操作活動,然后交流討論分數的大小比較方法。最后各小組匯報,全班交流,教師進行糾正和補充,形成規范的數學術語。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小組成員互相交流和幫助,也需要教師的宏觀調控和耐心指導,因而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密切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