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的課堂行為方式,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精心設計導入方法能激起學生學習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的學習中。下面,結合歷史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對導課的粗淺認識。

一、 復習導入,溫故而知新

復習導入屬于歷史課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導入方法。它是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舊引新或溫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從舊知識入手提問:國民黨統治被推翻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蔣介石政府在中國大陸統治了多少年?學生回答后總結: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被推翻,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統治一共22年。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基本勝利,成立新中國的前提已經成熟,那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要成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呢?新中國的成立有什么歷史意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故事導入,緩解壓力

講故事可以緩解壓力,使學生提高和集中注意力,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為了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師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性強、短小精悍的小故事,點燃學生學習新課的樂趣,啟迪學生心靈。故事導入法只適合故事性較強的教學內容。例如:在進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教師講述英國內閣首相的大臣要到王宮覲見英王時,小轎車只能坐到王宮外面,隨即換乘17世紀的古老馬車才能進入王宮,趕馬車的人也是17世紀時的打扮,王宮里的侍衛、衛兵也是古代“裝束”。這一切同今天英國這個現代化國家是多么不協調啊!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學習本課后你們就會清楚。

三、圖片導入,直接美觀

圖片種類諸多,有歷史戰爭示意圖、歷史人物肖像圖、標志性的事物圖片等,教材中圖片信息也較豐富,可直接、客觀地揭示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為了更好地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適當地展示一些圖片來導課,便于調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講美國獨立戰爭時,出示美國國旗,讓學生仔細地觀察美國國旗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條紋數量是13條,星的數目是50顆,上面的星代表什么?條紋又代表什么?用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詩詞導入,學科滲透

詩詞語言精辟押韻,富有跳躍性,又朗朗上口被學生所喜歡。在歷史課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引用相關的古詩詞,不僅能鞏固復習語文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營造活躍、歡暢地教學氛圍,增添樂趣。例如:在講述“絲綢之路”時,先朗誦幾首與之相關的詩篇:“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絲綢之路不僅吸引古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勝地,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新課。

五、歌曲導入,創設情境

歷史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空間性。枯燥的講述往往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歌曲,達到活躍課堂氣氛,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例如:講“九一八事變”時,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悲憤沉重的音樂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回到那屈辱的歲月,如泣如訴,帶著滿腔悲憤的音符如潮涌出,強烈的情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

六、懸念導入,激發求知

學貴有疑,有疑才會有所思,有思就必會有所得。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設置懸念導入新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如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時,可設計下面的導入:“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知道了德、意、日法西斯處處侵略攻無不克,但最終還是慘敗,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們作戰不勇敢,還是他們裝備不精良呢?今天就讓我們來揭曉答案吧!”這樣設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很強的求知欲望,教學效果必然會更佳。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用什么樣的導入方式,都要注意所用的導課材料要與教學內容有關,要與歷史事實相符,不能牽強附會。導課技巧要多變,導入設計的內容要有趣味性或者啟迪性,語言要精煉,這樣的導課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率會大大增強,教學效果自然而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