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揮農業科教優勢服務"三農"
作者:王波
發布時間:2017-10-27 08:50:57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西農教授不得了,個個授課把心交。白河學員都聽好,政策宣傳要地道。精準扶貧需務實,鄉村旅游快打造。農業發展不容緩,增收致富把手招。”這是陜西省白河縣宋家鎮磨坪村黨支部副書記柴正偉在參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村干部培訓班后的感受。
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及教育部的號召,發揮學校在農業方面的科技、人才、平臺優勢,積極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通過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為陜西及西北貧困地區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脫貧攻堅發揮了積極作用。
基地建在一線,實現科技成果與貧困地區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
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了“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面向區域主導產業,在產業中心地帶建立了一批永久性的產業試驗站(基地)。目前,學校在陜西貧困縣區已建成產業試驗示范站、基地28個,涉及小麥、玉米、蘋果、獼猴桃、核桃、奶山羊等多個產業。試驗示范站建在產業核心區,新技術、新品種展示在農民的家門口,專家定期指導,為地方政府發展主導產業、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同時,學校選派200余名科教人員擔任“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在省內國定貧困縣、秦巴山區、六盤山區等扶貧片區等布局建設示范推廣基地,實現了省內56個國定貧困縣區農業科技服務的全覆蓋。
學校在國家級貧困縣——安康市漢濱區建立的北亞熱帶果樹試驗示范站,300畝的試驗示范田近在咫尺,農民隨到隨學,通過技術引領,使枇杷、柑橘等特色產業成為群眾脫貧的“香餑餑”。其中清泉村全村402戶總收入1000萬元,僅枇杷一項就占總收入的50%,枇杷真正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專家常駐農村,為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精準的科技幫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通過崗位設置、職稱評定、津貼發放、項目申報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充分調動了科教人員深入一線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學校300多名專兼職科技推廣人員常年在農業生產一線工作,人均駐點工作時間120天以上,最多的達到320天。學校專家帶課題、項目駐點工作,開展科學研究、試驗示范、技術培訓,現場解決農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學校蘋果專家李丙智教授帶領專家組常駐國家級貧困縣千陽,年均在千陽駐點280天以上,緊密配合寶雞市和千陽縣探索蘋果產業轉型升級模式,熱心牽線引進和指導多家企業在千陽發展自根砧蘋果3.2萬畝,建立自根砧苗圃0.46萬畝。其自根砧蘋果面積及育苗面積均占全國60%以上,成為全國現代果業的發展樣板。被譽為“千陽模式”在全省適宜區進行推廣。
在國家級貧困縣白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植保、土肥等學科的20多位專家團隊隨叫隨到入戶服務,針對生產實際問題,重點示范推廣間伐、改形、病蟲防治、肥水調控等8項關鍵技術措施,帶動白水蘋果產值從2005年的5.25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2億元,為該縣依靠蘋果脫貧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強化科技培訓,為貧困地區培養產業發展領軍人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具有長期開展農業農村干部培訓、特色產業培訓的實踐和傳統。去年以來,學校在總結培訓經驗的基礎上,積極貫徹中央扶貧開發會議精神,依托學校的科教資源優勢和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區域優勢,以服務“三農”為主題,以特色產業為切入點,以脫貧攻堅為目標,積極開展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各類培訓。2016年以來,學校共舉辦包括針對涉農黨政領導干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技推廣人員在內的培訓班249期,培訓學員19554人。
同時,根據陜西省脫貧攻堅的形勢需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去年起將已經持續開展10年的全省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培訓主題和對象進行調整為“調結構促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學員調訓范圍為全省56個貧困縣。在培訓的同時,還開展了學校專家進村入戶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活動,全年累計為村級經濟發展聯系專家1253人次。
國家級貧困縣商洛市山陽縣52名村民,通過參加在學校舉辦的“核桃高接換優技術”培訓班,嫁接成活率達90%以上,成為嫁接能手,受到群眾每株10元的“高薪”聘請,在管好自家核桃樹的同時,在家門口打工,加快了脫貧步伐。
白水蘋果試驗站科技示范戶曹謝虎,在駐站專家的長期培訓指導下,科技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迅速提升,成為遠近聞名的務果狀元,2011年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交流科技致富經驗,2012年領辦了專業合作社,并創立了自己的蘋果品牌,年收入超過百萬元,自己致富的同時還帶動其他群眾脫貧。
“高校扶貧的優勢是科技、智力和人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對記者說,“下一步學校將成立中國楊凌扶貧培訓基地和減少農村貧困研究中心,開展扶貧減貧理論研究,采取多種形式,協助地方黨委和政府順利完成摘帽退出國家貧困縣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