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途徑是指在特定的時間、空間開展中學德育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在德育過程中,它是多種德育因素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中介,也是德育實踐活動的載體。開展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實踐活動,需要通過什么樣的途經,這要根據教育目標、德育內容和影響中學生的各種德育因素來決定。由于中學德育目標具有的廣泛社會性,以及根據德育目標設計的各項德育內容的全面性,使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必然具有多種途徑。這些途徑不只限于學校,而且還包括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

一、在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中學思想品德教育途徑中唯一有專門教材和教師,有固定教學時間的一條途徑,因此《中學德育大綱》強調,它在途徑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要使中學思想政治課這條重要途徑發揮它的特殊作用,就應該端正教學思想,在講清知識的同時,突出其教育性,在了解學生思想現狀的基礎上,突出其針對性,在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提高其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思想政治課的育人作用。

二、在各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中學的其他各門學科,雖然不是專門的德育課,但每門學科在其教學過程中,仍然擔負著德育的任務。只是由于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內容、方法、手段不同,因而它們在德育中發揮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1.文史類學科教學中的德育。

語文和外語諸多課文的字里行間,對人物和事物的描寫,無不反映出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教材中有很多描寫仁人志士追求真理、不畏艱辛、百折不撓、英勇獻身、忘我工作、艱苦創業,為祖國、為人民無私貢獻,維護民族尊嚴,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描繪祖國壯麗河山,抒發愛國熱情的地方,教師只要以真摯的感情講述、分析這些課文,就能產生以形感人、以情動人的德育作用。

在歷史課教學中,學生通過對中國古代史的學習,認識自己的祖國是歷史悠久、光輝燦爛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為推動人類歷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民族。通過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認清祖國近百年來的榮和辱,不忘國恥。歷史課教學可以處處發揮德育作用,它是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自然類學科教學中的德育。

我們把揭示自然規律的數、理、化、生物和地理歸于自然學科。這些學科知識本身不一定直接涉及社會政治、思想和道德問題。但學習、掌握和應用這些知識的人,都是要受思想支配的,要受社會制約的。因此,為誰學習,學成之后為誰服務等問題,是自然學科教學中必須幫助學生正確解決的,結合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可以指導學生學會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些都是自然學科在教學中發揮的德育作用。

3.藝術、體育類學科教學中的德育。

音樂、美術是藝術學科,它既是美育的主要手段,又是德育的一條十分重要的途徑。它的德育作用是在學生對美和樂的心理需求中實現的。通過教學活動學生掌握音樂的旋律、美術的表現技巧,從中感受美、欣賞美,得到美的熏陶,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和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達到美育的目的。

三、運用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學校是一個文化密集的地方,學校濃厚的文化氛圍對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除課堂文化外,還有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和群體文化。

物質文化包括校園建筑、校園綠化和校園環境衛生。校園建筑影響著人的心境和審美情趣;校園綠化,可以使人產生清爽和充滿活力的美感,校園環境衛生可以增加學生的身心愉悅。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起著直接的精神導向作用,對學生起著激勵和鞭策的作用。方式文化對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文化修養的水平,進而使之變得思想豐富、精神高尚起著重要的作用。群體文化對愉悅學生的身心,豐富學生的生活,加強同學間的團結,培養高雅的情趣,以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等,都會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然,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不一而足,我們必須要因時、因勢制宜,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分階段、分層次實施教育,同時努力與家庭、社會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適合高中學生特點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和教學觀點,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