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小學語文教學,就自然會想到作文教學,小學作文對于老師和學生都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在作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如泥人土馬”,有形而沒有生氣,要不就是缺少個性。而小學作文又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教師感到十分頭痛的問題,也是小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課。那么,如何進行作文的教學呢?淺談一下我的觀點。

一、從小培養,奠定基礎

我們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往往只是一味重視讓學生寫字詞,而忽視了學生寫作基礎的培養和詞語的使用。作文教學雖然是從小學中年級開始,但在低年級學生接觸詞、句時就應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了。在掌握字詞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注重讓學生用詞說話的能力和標點符號的用法,在學一個生字時,我們要讓學生組詞,不會寫沒關系,可以為學生增加詞匯量,詞匯是說話、寫作和閱讀的必備材料。學詞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說話和造句能力,從學說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

二、樂于觀察,創設情境

比如在寫景狀物的作文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親歷淅淅瀝瀝的春雨、和煦溫暖的陽光、姹紫嫣紅的春天、果實累累的盛秋……在寫作時,由于是學生自己捕捉到了習作素材,筆下就會流淌出潺潺清泉。在寫人敘事類習作時,先讓學生用心靈感受生活,發現生活之美,品味生活之味,感受生活之樂,體驗人間真情。“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些學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樣,寫不出新意來,就是因為缺少細致的觀察,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沉默”的思維,也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以實踐生活為訓練主線,學生的習作內容才會真實豐富。

三、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在閱讀時一定要做好筆記,摘錄好的詞語和句子,更重要的是能把它“據為己有”。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時間長,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積極參與。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應認真運用好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會仿寫,從而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學生經過反復多次的仿寫練習,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勵他們采取不同的表現手法反映同一題材,發展求異思維。先扶后放,從仿到創,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四、讓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

我們在教學中應盡量少些命題作文,提倡自主命題,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課改一再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為何不能在作文課上也讓學生成為主人呢?學生的作文如能真實反映廣闊的社會內容當然好,學生作文首先是他們生活的鏡子,是他們心靈的表現。只要學生寫作能忠實于自己的心靈,寫作題材就會源源不斷。用自己的眼光,寫自己的生活,抒自己的情懷,發自己的感慨。敞開心靈、挖掘素材、收集題材,任何一件平凡的事都可以成為學生筆下一幅幅有情趣的生活畫面。

五、培養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好作文是改出來的,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后,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并自己進行修改,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或別人的作文,或輪流交換互閱等,發現自己的或別人的不足,對自己都是一種提高。

總之,只要我們切實抓好各個環節,教給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他們才會采擷到豐富鮮活的習作源泉,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攝取寫作素材,只有讓學生成為作文的主人,他們才會表達出深厚的感情和真摯的體驗,他們的習作才會綻放出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