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習作思路,靜待春暖花開——小學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有效性探究
作者:陜西省宜君縣云夢鄉中心小學 李曉萍
發布時間:2017-10-27 10:04: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提道:“習作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唯有在深入研讀教材單元主題的過程中,注重學法的指導,運用合適、恰當、有效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結構,才能真正體現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從“學語文”到“寫作文”,以學促寫,是語文教學的華麗轉身,是語文教學的本真回歸,聚焦作文教學,使語文作文教學回歸的正道。
一、 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信心
習作來源于生活,只有讓學生緊密聯系生活,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從生活的角度進行習作,學生才會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表達時,盡量把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說清楚、說具體,不要求高超的技巧,而重在求真、求個性。比如在指導五年級下冊口語交際習作二《難忘的童年》時,我首先創設情境,聯系文中圖畫,回憶自己的童年;其次分組講述個人童年中難忘的故事,培養語感,激發學生表達興趣;然后讓學生把今天所講的故事歸納梳理,整理成100字的小練筆,使學生樂于書面表達;最后文本向生活中遷移,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童年中豐富多彩的人文趣事,在練筆的基礎上不斷擴充、豐富,抒寫自己美好的童年。這樣由回憶——敘說——練筆——抒寫,層層設計、環環相扣,增強了學生習作的信心。五年級薛龍同學的《拔蘿卜》、喬亞楠同學的《童年趣事》等作品內容充盈、文筆靈動、情感樸實,不失為佳作。
二、豐富學生體驗,探究習作思路
我很注重教學的體驗,力求講得少一點,讓學生練習多一點,在參與中質疑問難;力求扶得少一點,讓學生體驗多一點,在體驗中釋疑解難。記得在執教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口語交際習作三《我的理想》時,我在課前搜集了一張報紙、一件新買的套裝、一瓶潔面乳、一根玉米棒子。作文訓練時,同學們看到這些實物興趣盎然、議論紛紛:有當東奔西走的大記者的、有當“玉米專業戶”的、有當美容師的……沒想到簡簡單單的幾件物品,竟誘發了學生的激情,引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課后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說記錄下來,梳理成文,學生文如泉涌、佳作層出。正如葉圣陶所說:學生猶如種子,本身具有萌發的機能,只要給他以適宜的培育和護理,就能自然而然長成佳谷、美蔬、好樹、好花。
三、拓展選材思路,梳理習作方法
管建剛老師曾說:“要想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給他創造一個發表的平臺。”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口語交際習作二教學時,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運用看一看、議一議、猜一猜、說一說等方法,將本次口語交際與習作有效整合,以“地方美食小吃”為主題,創設如下教學環節:
其一,全班展示課外制作的“美食卡”;其二,小組交流各地美食小吃;其三,開展“你說我猜”游戲,互動談話、打開思路、激發興趣;其四,片段練習、靜心習作、集體評析,以此來解放孩子的心靈,梳理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描寫美食特點的方法。通過以上環節的創設,旨在點燃學生內心涌動的寫作欲望,發掘學生平時積累的寫作素材,從不同角度選材,引領他們關注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提高寫作能力。課后,我校學生共同創編了《美食集錦冊》中的《核桃餅》《鮮美的西紅柿泡饃》《玉米攪團》《可口的饸饹》等作品。
四、積累創作素材,培養習作素養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不論是名篇佳作,還是同學們的練筆,無不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著他們的心血乃至生命。
作文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通過近兩年的觀察、收集、整理、教學、創作,我校學生創作的小練筆《誠信》《信賴》《道德》,生活習作《拾玉米記》《秋游云夢山》《山村核桃情》《吾愛吾鄉》等作品,都以“情”字入手蘊含真意。從小、近、實做起,從小人物說起,從身邊事例寫起,“吾口說吾事,吾手寫吾心”,在省、市、縣各級征文比賽中,榮獲多種獎項,有效激活了孩子們習作的激情。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語文,以心會心,以精神對精神,以靈魂征服靈魂,守住語文的血脈,就是守住華夏民族的命脈和希望!”課堂是語文的根,習作是語文的本,作文應當回歸本真,那就讓我們在作文的道路上,靜心、凝神、細思、妙寫——靜待春暖花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