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往往以其深邃的思想、真摯的感情使我們的心靈受到洗禮。徜徉在中國古代詩歌的海洋里,就仿佛置身于有山、有水、有情、有義的童話世界中,美妙無比,妙趣橫生,給我們以無限遐想。經過多年的作文教學,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將詩詞教學與作文教學相結合,從而使學生有景可寫、有情可依,達到學詩與作文同步提高呢?下面以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來說說我是怎樣在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作文的。

第一步,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主旨思想。王維歸隱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之后,發現大自然純凈而明麗,這首詩就描繪了詩人在山村傍晚看到的恬美景色,表現了詩人高潔的意境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這一介紹,既讓學生了解了作者和詩歌的主題,也為學生作文基本上定了調,指出了作文時應該寫什么、反映什么。

第二步,歸納意象。在這里,我們可以把意象簡單地分為描寫意象和藝術意象。描寫意象,就是詩歌當中寫了什么,或人或景或物或事或情。藝術意象,可以稱為構造意象,就是作者如何把描寫意象組織在一起,用什么方法來構造,使詩歌渾然一體。《山居秋暝》首聯中,表明了季節是“秋”,時間是“晚”,地點是“空山”,為全詩提供了一個空靈而又雅潔的藝術氛圍。頷聯寫山中景色:明月、蒼松、清泉、山石,詩人以畫家的眼力捕捉視覺意象,以音樂家的耳朵捕捉聽覺意象,清幽雅潔,可視為詩人追求高潔志趣的一種形象暗示。頸聯寫浣女喧鬧而歸,漁舟撥蓮而返的情景,描畫出山村人們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純樸寧靜的情趣,這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把這些散亂的描寫意象組織在一起的為藝術意象,本詩當中的藝術意象值得玩味。一是動態和靜態的和諧配置。如頷聯寫靜,頸聯寫動,使詩歌意象動靜交錯。而頷聯當中的“照”“流”二字,又使詩靜中有動,更顯參差之美。二是聲色兼備。如“明月”“清泉”著重描寫色調,“竹喧”“蓮動”著重描畫聲態,而“清泉石上流”則聲色俱全,使詩歌在詩情畫意中波動著音樂旋律。三是美好意象交錯連綴,“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中,諸多意象無不透露出雅潔風韻,這正與詩人高潔之趣相應。四是句型倒裝,如頷聯兩句,動詞“照”“流”后置以強調景物之靜,頸聯兩句動詞“歸”“下”又前置突出畫面之動,構思新奇,情趣盎然。在這里,我強調描寫意象主要是解決學生在作文時應該寫什么的問題。強調藝術意象,主要是解決學生作文時無處下筆,無話可寫的難題。

第三步,聯想和想象,這是最關鍵的一步。這里的聯想和想象,可以分為意象聯想(想象)和情節聯想(想象)。首先談意象聯想(想象),就是先寫什么意象,后寫什么意象,重點寫什么,略寫什么,我們不可能把詩歌當中的所有意象全部描繪展現出來。我們可以為了展現人物,展示情節描寫,合情合理地深化詩歌當中所有涉及的意象。《山居秋暝》中,從首聯兩句可以設想詩人必定拿著一把竹傘、穿著夾襖,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意象聯想(想象)。再談一下情節聯想(想象),情節為展現人物而存在。所以,應當以人物為中心來聯想(想象)情節。這首詩歌當中展現的意象背后無不藏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我們可以從時間、空間的每一處轉換來思考。至此,學生按照以上步驟下筆成文,就會寫出一篇漂亮的文章。

我們參照詩歌來作文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人物。作文時,人物應該怎樣定,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解決這一問題,應從詩歌本身入手,每一個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不同,作文習慣不同,所以人物可以根據作文的需要和自己的習慣合理判斷。比如《山居秋暝》,我們習慣以第一人稱來寫,這樣有利于心理描寫,能更充分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其次是情節。有些詩歌淡化情節或沒有情節,那么我們就要進行另外打算。比如《敕勒歌》中沒有情節,我們可以把它聯想(想象)為寫景散文或抒情散文,里面可以穿插一些合理的人物活動,比如作者、牧人等。還有一些抒發作者情感的詩歌,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時空概念很大,學生一時不好把握,很難想出一些合適的情節。但這些詩歌的時代性很強,其出現都有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以學生只要了解其創作的時代背景,再加以想象,或敘事或議論就可以了。

經過長期訓練,我相信:學生可以比以往更徹底、更明白地學習、掌握詩歌。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作文能力也會慢慢提高。詩歌與作文互動教學,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