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主體”思想在歷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例談混合式教學法與歷史學科的融合
作者:山東省寧陽第八中學 劉福嶺
發布時間:2017-10-27 10:57: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雙主體”即在教學場域內,師生應當充分展示自身潛能,釋放綜合素養,積極進行多邊互動,共同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獲得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混合式教學法也隨著 “互聯網+”、翻轉課堂的發展節奏應運而生。那么,這對于初中歷史教學有哪些現實意義呢?
一、 定位:師生應當平等地分享對歷史事實的認知
歷史事實是客觀的發生,師生的解讀不盡相同。如何調和師生認知上的矛盾,構建和諧師生互動的氛圍呢?這就必須切實定位師生的權利,平等地分享互聯網資源,平等地點評彼此的分析、判斷。
筆者在教授“五四愛國運動”一課時,首先提供了一組互聯網資源,然后使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帶著歷史教材在微機室和學生一起研讀,并且設計了系列問題:“五四愛國運動”產生的背景及啟示;“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及啟示;“五四愛國運動”的風云人物及他們的人生智慧。
交流中,師生的認知有交集、有差異。通過互動,師生的認知結構都發生了變化,教師從中發現教學的智慧,研讀教材就是歷史思想形成的過程,就是真正的自主學習行為的發生,就是培養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的體驗。
教學中,我們一方面利用微課、互聯網資源促進師生各自的研讀,一方面利用教師學科專業的優勢影響學生的認知,和學生平等分享,這樣我們能夠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提高機會。現代背景下,師生擁有的歷史資源從理論上都是等同的,我們無法遮蓋歷史的真相,無法阻擋學生根據大量的事實形成個性化的認知,我們應當預備著面對學生發表顛覆傳統的歷史觀點情形的出現,并且作好辯論的準備。
二、 調控:教師精準的掌控是對學生的尊重和扶助
無論是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學方式,還是傳統的講授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優勢,我們只是將它們有機融合,以使教學活動取得最大化的效益。任何偏廢一方的做法都是走向極端,無法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有效而精準的調控是不可或缺的,究竟什么時候使用現代化技術,什么時候教師專注講解,都要拿捏得當。請看:
請學生收看視頻毛澤東《七律·長征》,播放完畢后。
師:同學們說說你們的感受吧!
生:紅軍很了不起。
生:萬里長征在毛澤東的眼里變成了輕松的旅程。
師:其實,事實并不輕松,而是異常慘烈,這其中有許多值得思考的歷史問題。咱們一起認真研讀教材,選看相關資料,也可以隨時百度一下。
這個教學片段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簡單的對話后隨即退出多媒體視頻的收看,轉而讓學生研讀教材,并且相機而動,再次利用多媒體資源查找資料。這樣,多媒體技術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教師的研讀和學生的研讀相結合,一起推動學生學習行為的發生。教師在整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隨時發現問題,幫助困難的學生搜集、研讀資料。針對長征是紅軍的逃跑還是戰略轉移、長征的勝利是僥幸還是歷史的必然等問題,及時引導學生查找資料去驗證種種假設。這樣,“雙主體”思想在混合式教學中得以充分體現。
三、退讓:教師適度的退出促使學生積極的進取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占據課堂活動的主要時空,嚴重削弱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適度的退出課堂活動能夠讓學生接近課堂活動的中心地帶,而促使學生真正能夠活動起來還要依靠多媒體資源的幫助。這個過程教師主導地位的彰顯就是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拋出關鍵性問題,以此引領學生,確保課堂活動的方向不會偏離課程目標所限定的軌道。
歷史學科以文字、圖表為主要載體,初中學生能夠自主閱讀,只是他們缺乏對歷史材料科學、辯證的分析,所以給予方法的指導、具體學習任務的安排是教師有限退出課堂活動中心地帶的前提條件。
比如,學生不可能全面了解紅軍長征的緣起和對后世的深遠影響,也不可能了解更多的歷史細節,如果教師口授式的告知,則給學生先入為主的認知,反而不利于學生歷史思想的構建。那么, 教師就應當大膽退出,放手讓學生充分接觸第一手資料。
總之,當教師把自身當作一位學習者,和學生一起享受歷史發現的過程時,歷史教學效益就會提高,“雙主體”思想就會得到充分落實,學生對歷史的學習也必將產生濃厚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