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計算教學的幾點思考
作者:陜西省洛南縣三要鎮中心小學 何生明
發布時間:2017-10-27 10:54: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計算在數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數學知識的學習幾乎都離不開計算。計算教學直接關系著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關系著學生觀察、記憶、注意、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關系著學生學習習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故而,計算是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然而,在教學中不少教師認為,計算教學非常簡單,只要教會計算法則,沒什么可探索的,卻忽略了計算本身的意義與價值。也有不少教師認為,計算教學主要靠學生反復練習,有一定準確度就行,忽略了思維能力的發展,不顧及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習慣的培養。使計算教學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怎樣提高計算教學的質量?我認為,在計算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計算教學需要創設情境
計算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利于縮短數學知識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學生計算興趣和探索欲望的激發,有利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本質,也為學生的實踐操作提供了空間與可能。教學平均分時,我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小東、小芳和小亮共收獲了12個蘋果,怎樣分最公平合理?”小學生經常分享糖果和勞動果實,“公平合理”就是每個人分得“一樣多”,他們能理解也樂意干。于是,有的同學就你一個我一個地分開了,也有的同學看數量比較多,先兩個兩個地分,再一個一個地分,多數同學分完后還要再數一下,發現每個人都分得4個,確實“一樣多”才離開。小學生不僅知道了平均分的真正含義,還掌握了12÷3=4表示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計算教學需要動手操作
人們常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只有親自動手做過的事情才能理解其內涵,印象才比較深刻。動手操作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有利于理解教學過程,是一種好方法。教學有余數的除法,“23支鉛筆,平均分給5位同學,每人分幾支?”我先讓同學小組合作分學具,再推薦同學上黑板演示。結合分的過程啟發學生思考:“每人最多可分得幾支?”“4支。”“還能再多分1支嗎?”“不行,因為五五二十五,總數23支不夠,或者剩下的不夠5支,所以最多分得4支。”“共分出去了多少支鉛筆?”“四五二十。”“分完了沒有?”“沒有。”“還剩幾支?”“23-20=3(支)。”接下來讓學生口述分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各個數字所表示的意義。通過操作和口述,學生輕松理解商是4,表示每人最多分得4支,23-4×5=3,表示還剩下3支。這樣,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了算理。
三、計算教學應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
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把計算與解決問題分割開來,純粹為了計算而教,讓計算教學與現實生活明顯脫節,使計算過程單調乏味,教學效率低下。現實生活既是計算教學的源頭,更是計算教學的歸宿。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解決的機會,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教學完乘法分配律,我為學生設計這樣的練習:“上衣每件58元,褲子每條32元,李阿姨組合了3套這樣的衣褲,共需多少元?”(用兩種方法解決)。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我用圖示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列出了58×3+32×3和(58+32)×3兩種算式。通過計算比較,學生不僅知道了58×3+32×3=(58+32)×3是乘法分配律的實際應用,更重要的是學生理解了每步算式的現實意義。鞏固了新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心。
另外,計算教學應避免機械重復,計算教學的鞏固形式要多樣化,計算教學還要善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總之,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師遵循教育規律,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努力創設符合學生發展的數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盡量避免機械重復,努力提供多樣化的鞏固練習,堅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計算教學將會更加適應教育教學發展的需求,教學效果將會更加突出,必定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