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感情朗讀“三步曲”
作者: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銅山實小教育集團 張春俠
發布時間:2017-10-27 10:51: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重視朗讀和默讀的重要功能,使學生能夠用普通話對文本正確、流利且充滿感情的誦讀。不管是文本閱讀的準確程度,還是流利程度,對于孩子們而言都不在話下,但是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卻非易事。
一、創設情境——激發“感情朗讀”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必要的閱讀情境,用以充分激發他們對于文本閱讀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參與閱讀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以此激發學生“感情朗讀”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時,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段視頻——人民子弟兵劈波斬浪,勇救群眾。同時,配上一段充滿感情的獨白,由此對學生產生了多感官刺激。這段視頻中,不僅有人民子弟兵保衛大堤的感人場景,還飽含著為保護人民財產不怕犧牲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極大觸動。接下來,我引導學生針對第五自然段,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通過視頻資料的渲染,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情感,他們基于個人對文本的理解,充滿激情高聲朗讀:“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晃晃的電桿。”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之下,學生們的感情被充分激發,取得了非常良好的閱讀效果。
二、引發想象——促進“感情朗讀”
一篇優秀的文章蘊含著作者深厚的情感。因此,在開展閱讀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以文本情感入手,通過朗讀與文本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體會到潛藏在文字背后的豐富情感,這也是保證感情朗讀的重要基礎。教師應當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文本內容為切入點,讓學生觸摸潛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情實感,使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的朗讀是真正充滿感情的朗讀,也由此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桂花雨》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文中標記出自己比較喜歡的句子,同時說明喜歡的原因。很多學生都選擇了這樣一句話——“搖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總是問母親:‘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呢?’”我引導學生展開有感情的朗讀并進行引導式提問:“同學們,應當怎樣讀這句話,才能夠讀出其中的感情呢?”有學生認為:“媽”字應該讀快一點,這樣才能夠充分地體現出作者急切的心情。而有的學生認為:“媽”字應當讀慢一些,能充分表達作者對于搖桂花的企盼之情。于是,在學生之間產生了爭辯。此時,我引導學生對這一情境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想象的過程中體味應該以怎樣的感情去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有效地掌握了感情朗讀的方法,有效提升了他們的閱讀水平以及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三、深度交流——升華“感情朗讀”
為了能夠實現感情朗讀,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引領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本內容,與文本作者之間產生情感的交流,體會到潛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由此對文本形成個性化的解讀以及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是對文本內容理解的深化,更是對文本情感的有效升華。
例如:在教學《掌聲》這篇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文本中的第二自然段,將描寫小英神情的句子標出來,再次進行朗讀。接下來,我為學生創設了如下問題情境:“你們能夠了解小英‘猶豫了一會,慢吞吞地,眼圈紅紅的’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嗎?”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對文本內容展開重新品讀,從中體會到小英自卑以及自閉的內心情感。在品讀第二、第三自然段的時候,針對其中出現的兩次掌聲以及小英的不同反應展開個性化品讀,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不同情感。在教師啟發式提問下,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同時能夠更深刻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內涵,那就是 “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應當珍惜他人的掌聲,更不能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總之,為了引導學生展開感情朗讀,可以為他們創設必要的教學情境,培育良好的閱讀氛圍,充分激發他們參與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提升了他們對于閱讀的興趣,才能夠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動力,確保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