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若芬芳,蝴蝶自來:西安市浐灞絲路學校的巧心“絲”
作者:吳杰
發布時間:2017-10-26 15:12:42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二(3)班給外國訪問團成員表演《千字文》 雷小倩 攝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張……”聽著清脆婉轉的童聲齊誦,加拿大語言文化交流協會訪問團的成員臉上掛滿了新奇與欣喜。在《千字文》的余音裊裊中,孩子們用新學會的“拱手禮”歡送了訪問團。10月25日下午,“絲路”起點上的絲路校園——西安市浐灞絲路學校(以下簡稱絲路學校)迎來了他們第9次的國外友人的訪問。這些國外友人所屬國家大都是絲路沿線國家,他們對絲路源頭的古都西安充滿了興趣,絲路學校成為他們首選的合作交流對象。
簽約授牌儀式現場 雷小倩 攝
雙方負責人王建斌和Barbara達成共識 雷小倩 攝
絲路學校和訪問團的負責人分別就各自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德育管理和文化建設等方面作了交流探討,絲路學校的國際視野和民族情懷展現出的文化自信備受訪問團的肯定;訪問團倡導的開放、自由、浸泡式地享受原汁原味的英語教學讓絲路學校頗為青睞。隨后雙方愉快地進行了簽約授牌儀式。
“我們是一所服務在陜務工的新疆少數民族和當地漢族群眾的公辦九年制學校,我們的民族教育理念是‘教育一個,團結一家,影響一片’……”絲路學校負責人王建斌講到這里,訪問團成員頻頻點頭,對絲路學校承擔的社會責任表示敬佩。
訪問團成員和學生親密互動 雷小倩 攝
隨后的師生交流中,訪問團團長Barbara走向二(3)班的一位小女孩:“Nice to meet you! I’m Barbara,what’s your name?”小女孩對答如流:“Nice to meet you too!My Chinese name is Sun mengru,my English name is Anna!”七(2)班、八(1)班、八(2)班的學生們還和訪問團成員一塊談論了西安美食、中國詩詞和中外教學差異等。他們暢所欲言,互相打成一片。
絲路學校自2015年建校至今,從6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發展到29名,后來的學生都是之前的學生家長口口相傳吸引來的。為保障這些特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校專門聘請了生活老師、清真廚師,并開設清真餐廳。在少數民族重要的“古爾邦節”,學校組織開放日活動,聯系社會愛心人士或企業幫扶貧困學生家庭。
絲路學校對新疆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實行混班教學,“但是剛入學的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沒有幼兒園學習經歷,基礎薄弱,不會寫一個漢字,聽不懂一句漢語,要把他們培養成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水平,難度可想而知。學校費了大力氣,專門出臺方案,分派專職教師一對一跟進,他們的進步,老師們付出了大量心血。”王建斌說,學校還在著手“民族家庭大團結”準備工作,每一個家庭由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和家長;漢族學生和家長;教師;愛心人士等組成,共享“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其樂融融。
絲路文化里的開放包容和開拓進取,絲路學校最為看重。“我們學習別人的,別人也來學習我們的。我們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如何發揚,特別重要,我們安排的傳統文化課以及孩子們的禮法展示就是用意所在。”王建斌解釋道。每次外國友人來訪,包括之前哈薩克斯坦、韓國、澳大利亞等訪問團的到來,絲路學校都會精心安排一些詩詞鑒賞課、書法課、國學經典誦讀、民族文藝演出、體現陜西特色的活動或游戲等。
古絲綢之路歷史源遠流長,當“一帶一路”再度喚起大家的記憶之時,除了細致耐心地肩負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絲路學校也極為重視國際視野的開拓,頻頻和外國友人建立良好互助的合作交流,他們剛剛敲定了下月和英國教育訪問團的對接交流。
據了解,絲路學校是在貫徹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的背景下創辦的,是西安市民族義務教育基礎項目和重點民生項目。絲路學校現今共招收15個班,592人,其中新疆籍少數民族29人。據王建斌介紹,西安市教育局對學校投入百萬資金的絲路主題文化展室正在籌建,設想建成以后逐步對外免費開放,成為傳承絲路文化的教育基地和形象窗口;學校門口道路沿線將建設浮雕建筑,使其成為涵養絲路文化的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