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微時代的教育思考
作者:西安市臨潼區鐵路中學 弓密俠
發布時間:2017-10-25 10:33: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最近網上流傳一篇文章叫《中國教師精神:戴著鐐銬跳舞》,作者錢理群是北京大學資深教授。錢教授指出:教育轉型所遇到的所有問題,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了第一線的普通教師身上。在當今中國教育的環境下,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真的很難,他們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束縛中尋發展,戴著鐐銬跳舞,無論如何也要為孩子開拓一條健康成長之路,并在這一掙扎、奮斗過程中尋求并獲得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文中指出:教育改革呼喚專業化的教師——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多角度地觀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作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選擇拒絕表面的浮華,而去追求生命最深處的崇高。
目前對于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媒體資源輔助教學,很多教師都在關注、研究。作為一名中學一線物理教師,就WIFI微時代對教育沖擊的思考,與各位同仁交流分享。
一、微時代的特征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微時代”,這個時代以微思想為文化背景,以微科技為物質基礎,以微媒體為傳播平臺,以短小精煉為運行特征,表現為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可傳播新興文化形態、經濟活動形態、生活形態等共享資源,表現形式有微博、微信、微貸、微電影、微小說、微媒體、微廣告、微支付、微管理、微投資……所有這些都是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時化和賽博化為特征。
二、WIFI微時代的文化
我們絕大多數人是先在世俗的世界建立自己的人際交往圈,受技術時代的熏陶,再在網上進一步交往,建構自己的網絡空間,如QQ好友、微信好友、微博好友、博客好友等。
伴隨著“網游”“搜一搜”“掃一掃”成長的現代學生,對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操作自如,信息時代的新生事物對他們來說不在話下,而師長們往往表現比較木訥,成為“茫一代”,他們被稱為“數字一代”。
在無處不在的WIFI、4G空間里,網絡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未來他們會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我們這個世俗的世界,另一個世界是互聯網的世界。他們更加看重的不是世俗的世界,而是虛擬世界有沒有他的角色、地位、榮耀和空間。他們在網上不是為了純粹學習,還要在網上生活,并且經營他的一生。究其原因是因為微時代由微思想、微科技催生,創生和成就了個性、自由、草根、青春的“微文化”。
我們必須接受:“微文化”是一種青春活潑的文化。在這個科技快速更新,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產和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時代,“微文化”已經成為青年亞文化的天堂,青年學生成為“微文化”的天然主體。
在WIFI微時代,人們更樂意接受短小精悍、易于選擇、方便共享的“微文化”形式。這種盛行的“微文化”在潛移默化間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微”已經成為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慕課”“翻轉課堂”“微課”作為這場微革命中的一部分也悄然走進教育教學,它的出現使教育從思想到內容,從傳播技術到教學模式等都處于“微變”之中。
三、數字時代教育的變化
數字時代,教師、學生、教學設備、教學目標這四個教學要素與過去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時代的變化對教育產生的影響無法忽視。目前的電子書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并在悄悄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電子交互白板成為教師新的教學工具。電子教材則帶給學生互動、全新的體驗,教學載體也正在進行一次革命。有公眾號報道:西安市教育局2016年工作要點,其中一項——西安市擴大“電子書包”試點,將大力推進大學區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應用,開展課程錄播教室和中小學在線課堂應用。這個畫面是:美國老師教學生設計橋梁,老師的講解僅僅占課堂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個人電腦自主學習并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與此同時,老師拿著平板電腦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度,必要時予以指導;當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在線向有關專家人士請教。這樣的課堂,老師不是唯一的權威;這樣的課堂,學生可以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交叉進行;這樣的課堂,師生之間的交互模式發生了變革。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學習的時間、空間不斷延伸,未來的教室里有云計算,有學習分析,有游戲化學習、個性化學習環境,有支持移動學習的內容等。李希貴說:“我們無法回避的WIFI時代帶給我們的巨大沖擊。它打破了學習的疆界,學習不僅僅發生在教室。我的理解是WIFI不僅打破了學習的疆界,而且會打破生活的疆界、打破人生的疆界。”
如今的在線教育以“互聯網+”的方式實現了資源的均衡分配,滿足了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盼。無論在哪里,都可以享受全國優秀教師的課程,有些甚至能享受到任選的個性化與名師1對1輔導。在線教育跨越了師生之間的時空距離,使知識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知識傳輸變得更加快捷、靈活,空間限制的破除使在線教育成為時代的一種大趨勢。只是,在線化的系統學習,你習慣嗎?碎片化的深度學習,你習慣嗎?全球化的自由學習,你習慣嗎?生活化的興趣學習,你習慣嗎?建立這些習慣,它們才是微時代真正寶貴的財富!有了APP,學生不再迷信教師,學生不再認為學習必須在學校、在教室、在45分鐘內發生,只要他想學習,隨機的、各種碎片化的時間都可以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老師,獲取最寶貴的資源。隨著“互聯網+個性化教育”的發展,現代教育以學校為主體的制度已經面臨挑戰,學生不再是“被統治者”,而是“知識購買者”,傳統教師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么必要,甚至學校本身都不再那么重要。
四、“設計教育—教育設計”的變革
WIFI微時代,許多人思考中小學如何重構教育疆界?未來的教育沿怎樣的路向前發展?該如何面對網絡膨脹?如何進入“數字一代”孩子的空間,開辟教育的新領域?美國的一位網絡專家稱:“地點已死,空間長大。”空間是一個電子化創造出來的環境,它和地點不一樣的是,空間有無限維度,不同對象可以與成千上萬種方向相鄰,越來越多的活動包括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都能發生在這個地方。這就是技術時代帶來的重大沖擊,我們沒有辦法回避,這種沖擊打破了教育的疆界——學校的圍墻已經坍塌,學校需要重新定義。美國的國防部聲稱:“網絡空間是戰爭的新領域,對軍事活動而言如同陸地、海洋、天空和太空一樣,它至關重要。”他們提出要在第五空間作戰的理論。戰爭有了第五空間,教育有沒有第二空間呢?既然學校的圍墻已經坍塌,教育就迎來了更廣闊的空間。喬布斯臨終前向比爾·蓋茨抱怨:為什么信息技術對于各行各業具有巨大的影響,但對于人類的教育影響微乎其微?為什么呢?是到了從“設計教育”到“教育設計”變革中了嗎?目前,在WIFI微時代,我們可以操作、作草根研究的事是用微課開辟教育的新領域。
WIFI微時代對教育,我們在思考,在行動,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