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看起來是讓人喜愛的男孩兒。一年級新生報到第一次見到他,覺得他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但經過與他交流和互動后,發現他與同齡孩子有著諸多不同之處:和他打招呼,他沒有目光對視;跟他說話,他置若罔聞,沒有任何語言;想和他表示親近,伸手要抱他,他卻調頭跑開了。上課時,不停地左搖右晃,而且不時地敲打桌子;課外游戲時,喜歡一個人獨處,對同學的游戲不感興趣,不愿參加。通過了解得知,小王2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癥。

雖然我已任教10余年,其間也接觸過不少性情孤僻、內向、少言寡語的孩子,但自閉癥孩子還是第一次接觸。如何消除小王對新環境的恐懼感和排斥心理,讓他對老師產生信任和依賴是最重要的問題,也是對小王開展融合教育的前提。

好同桌 好伙伴

在開學初的兩個多月里,我主要以觀察為主,先順從他的性子,慢慢接近他,撫摸他的頭。剛開始,小王的戒備心重,會躲閃或推開接近他的人,慢慢地,我發現,在自由活動時間,小王偶爾會偷偷地拍拍我的后背,或忽然地閃到老師的面前無邪地笑。我及時把孩子的點滴進步與小王家長交流,希望通過家長把這個信息反饋給孩子,鼓勵孩子繼續鞏固這種良性的行為,并與家長共同協商制訂了詳細的培養計劃。

三個月后的一天早上,小王媽媽欣喜地告訴我:“剛起床就拉著我的手吵著要上學。”我熱情地拉著小王來到他的座位上,并用商量的語氣:“小王進步了,喜歡上學了,如果上課的時候能不敲桌子就更棒了。”上午的時間,小王敲桌子的次數明顯減少了。但下午上課又出現了重復,無論老師怎樣勸說也無濟于事。在細心觀察后,我發現小王喜歡把疊好的紙飛機送給后排女生小馬。“他是不是想和小馬做同桌?”我嘗試著把小馬調在他旁邊和他同桌,小王對新座位表現出欣喜笑容。我以此為契機征求小馬的意見,“如果小王上課敲桌子你可以把手指放在嘴邊,并對他輕輕說聲‘噓’,示意讓他保持安靜。”小馬同學善解人意,欣然接受。沒想到這招還挺管用,每次小王握緊拳頭,準備敲桌子時,小馬立刻用手勢提醒,他那雙握著拳頭的小手就緩緩落下,并沖著同桌羞澀地一笑,繼續沉浸在自己快樂的世界里。從這件事上,我也覺得教育過程中,觀察是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

創條件 激興趣

繪畫是這些“星星的孩子”表達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他們不只是在畫具體的物體,更是在畫自己的感受。小王對色彩比較感興趣,我和美術教師張老師一起配合,改變教學思路,引導他通過觸覺感知,將內心的感受表現出來,體會美術帶來的樂趣。我把一年級語文課文《春天的色彩》融入到美術課堂中,與張老師一起設計能夠激發小王興趣、展示小王特長的教學環節。美術課上把紅、橙、黃等多種顏色依次擺開,讓小王用手掌蘸顏色印在紙上變成花朵,通過變幻不同的手形,紙上的花朵越來越多;然后抖動筆甩顏色,看到點點色彩在紙上渲染開來的變化,小王變得興趣十足,不一會兒一幅獨特的作品就完成了。捧著自己的杰作,獲得了小伙伴一致稱贊:“棒棒棒,小王真棒。”我鼓勵他,教他說,“謝謝大家。”小王低下頭怯生生地看著桌子自言自語,細聲細氣地說了句“謝謝大家”,開心得又蹦又跳。

轉眼間已經到了三年級,我和家長也欣喜地看到了小王的進步:從剛開始的排斥、躲避老師和同伴到現在能接受老師的鼓勵和愛撫;與兩個同學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從原來上課的無意識到現在能短時間地、安靜地寫少量作業;在期末考試中,根據孩子認知水平和特點,與特教老師一起制作專用試卷,小王均在90分以上。

同反思 同成長

“不要讓孤獨癥兒感到孤獨。”融合教育不是追求在普通環境中一起同步,更強調的是尊重每個個體的特點和不同需求,尊重他們每一個人的不同。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愛的奉獻者,能與小王結緣共度六年是一種緣分,也是我教育生涯濃墨重彩的一筆,若干年后,這份回憶將承載更多的感動與收獲。相信有愛就會有奇跡,與“星星”同行,靜等花開。

點評:

隨著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頒布和實施,針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有三種安置形式:輕度殘障兒童就近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中度、重度和多重殘障兒童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就讀;不能到學校學習的,由各地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提供送教上門服務。文中的小王就是一名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輕度自閉癥患者。

自閉癥患者“有視力卻不愿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愿望相違……”人們無從解釋,只好把他們叫做“星星的孩子”,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自閉癥學生的教育是十分有難度的。教育者除了要具備十足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外,還需要充分了解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制訂針對性強的安撫、干預和訓練計劃,并堅持實施,方有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應該說小王同學是十分幸運的。一般來說,自閉癥學生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往往由于難以參與教學活動和集體生活而被邊緣化。韓潔英老師顯然具備了特殊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奉獻精神,她關愛隨班就讀學生,對小王實施個別化教學,使其獲得較大發展。

韓潔英老師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心理安撫。大多數的自閉癥兒童都有一定的破壞行為,而這種行為正是自閉癥兒童回歸社會獨立生活最主要的障礙。自閉癥兒童的破壞行為非常不容易改變,他們有的哭鬧不止,有的損壞物品,嚴重的甚至自殘傷人。這些行為給父母、教師、同學以及患者本人都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挫折感。韓潔英老師不僅自己采取擁抱、撫摸等方式對小王進行安撫,而且為小王安排了一名好同桌,在其情緒波動時及時進行安撫。正是這種來自于老師和同伴的友好態度觸動了小王封閉的內心世界,使其不再感到孤獨,能夠較好地融入班集體。

二是興趣轉移。興趣轉移是對自閉癥患者進行干預的一種有效方式。韓潔英老師抓住了小王對色彩比較感興趣的特點,和美術老師合作,改變教學思路,引導他通過觸覺感知,將內心的感受表現出來,體會美術帶來的樂趣。這種興趣的轉移不僅終止了自閉癥患者當前的不良情緒和行為,而且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良好的學習行為。小王通過有興趣的學習活動,擁有了較好的學習成果,在老師和同伴的稱贊下,獲得了較好的心理體驗。長期堅持,就能夠改善不良情緒,形成較好的行為習慣。

三是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對自閉癥孩子情緒和行為的矯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韓潔英老師經常把小王在校情況反饋給家長,和家長一起制訂詳細的培養計劃,通過家長的配合鞏固小王的良性行為。小王的轉變正是在這種家校合作的模式下實現的。

當然,針對自閉癥患者的教育、干預和訓練方式還有很多。比如摟抱安撫、音樂治療、運動干預、行為強化、色彩影響等。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個別化教學計劃,進行相對系統的訓練,鞏固其已經形成的良好情緒和行為習慣。如果出現反復,可以送往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專業的感覺統合訓練,相信可以收獲比較滿意的效果。

自閉癥孩子是星星的孩子,他們需要擁有一片藍天。而撐起這片藍天的,除了父母、老師,還有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讓我們伸出雙臂,為自閉癥孩子撐開一片藍天,讓他們更加明亮地閃耀,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

——楊兆軍(陜西西安特教師資培訓中心主講教師,全國基礎教育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西安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科研成果“聾校數學常用手語演示光盤”榮獲國家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