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大篷車”向陽生長
作者:渭南市臨渭區南塘小學 郗 莉
發布時間:2017-10-18 15:25: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做專業的引領者
2011年賽教之后,我幸運地成為陜西省創新大課堂語文組授課教師。從寶雞到安康,從榆林到商洛,我不僅上課,還聽課、評課。以前總覺得上課難,評課易,真正參與之后,才發現評課真不容易。看到省級教研員站在講臺上,以一節課為例,指導執教者和聽課教師如何上好一節課,我心里除了羨慕更多的是壓力。以前上課,我主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參加創新大課堂送教活動,我不斷思考“為什么確定教這些”“怎樣教更有效”。回到學校的日子,我走進老師們的課堂,聽課、評課、議課……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專業素養得以提升,創新大課堂送教活動使我從“執教者”慢慢向“培訓者”成長。
2012年暑假,我擔任臨渭區南塘小學校長,對于一個新手來說,更應該把精力放在課堂上。新進教師的亮相課、進校未滿兩年教師的過關課、省(市)能手的示范課、組內研討課、自我反思鏡子課、師徒幫扶課、送教送培課、學習歸來匯報課,我和老師們一起聽課、評課、議課。短短一年的時間,我們學校就有三位老師成長為省級教學能手。我自己也非常幸運地再次成為“陜西省名師大篷車”授課教師及指導專家,寶雞隴縣、榆林子洲、延安志丹、咸陽武功……我跟隨“大篷車”開始成長。從最初執教同課異構到聽課評課,從聽課評課到學科主題報告,從學科主題報告到學校管理論壇……說句實在話,我就如生長在中國最東邊的毛竹,經歷扎根內生開始瘋狂地生長。我不僅關注語文學科,而且關注其他學科如何上課。走進王昆老師的英語課堂,感受她與孩子們的快樂40分;走進李婷老師的音樂課堂,體會音樂觸動心靈的震顫;走進張敏倉老師的美術課堂,品味藝術與生活的完美融合……我將自己所聽、所看、所思、所想與南塘的老師進行交流和分享。五年時間里,4名學科帶頭人、11名省級教學能手、12名市級教學能手、22名區級教學能手,我們團隊一大批骨干教師成長起來了。專業上的成長使老師們得到同行的尊重、學生的喜愛、家長的尊敬,他們真正感受到職業的尊嚴和幸福。“名師大篷車”送教送培活動使我從“被培訓者”成為真正的“培訓者”“引領者”。
做善于思考的管理者
我一直認為,教育是一個技術活,但更是一個思想活。30多次跟隨名師大篷車前往全省各地送教送培,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大篷車上,大家相互交流各自學校課程開發、構建、整合與落實,回到南塘,我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1+X”生本課程,圍繞生本課程研究生本課堂、生本研修、生本校園……在與大家一起送教送培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在行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前行的路上,我深刻感受到,要辦好一所學校,靠校長、靠教師還不夠,我們需要家長的關心和支持。學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一起商定學校三年規劃,一起討論完善生本課程、師本課程及家長課程,一起帶領學生進行實踐體驗,一起設計學校吉祥物……攜手前行,溫情育人,我們一起努力讓校園回歸本真,使學校成為一本立體的書,在常態的浸潤中,讓孩子們自然、自由、自主地幸福成長。
做教育均衡的踐行者
同軍咸老師曾告訴我們,“一個人想要優秀,你必須要接受挑戰;一個人想要盡快優秀,就要去尋找挑戰。” 2015年,臨渭區教育局成立了郗莉校長工作室;2016年3月,臨渭區為推進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立了22個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我所在的南塘小學作為核心學校和8所農村小學結成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如何帶領校長工作室13所學校、共同體9所學校一起發展?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借鑒“名師大篷車”送教送培過程中,大家提供的一些好辦法,樹立大教育觀。農村的孩子有權利和城市孩子享受相同的教育資源,城區學校也應盡自己一份責任,為農村的孩子們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幫助他們共同提高。成立共同體,也給城區教師和學生搭建了交流和友誼的平臺,對城區學生來講,也提供了難得的體驗機會。
我深知要辦好一所學校,要有一位有教育情懷的校長,要有一批深愛教育的老師。回顧自己擔任校長的五年時光,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再次將目光鎖定在“人的發展”上,和團隊的校長們一起探討“教育的本質”,一起反思“作為校長,我能為自己學校的發展做什么”,一起為辦好家門口的學校出謀劃策……我將南塘小學的辦學理念、課程構建、課堂落實與大家進行分享,充分發揮骨干教師、本土專家的作用。三年來,我們的足跡遍布省內外,我們送優質課200多節,送培訓100多場,培訓教師8000余人。南塘小學選派骨干老師到成員學校支教,帶去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成員學校選派思想素質好、肯刻苦鉆研的優秀教師到核心學校學習,實地感悟核心學校規范化的教育教學管理氛圍。通過這種交流使雙方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從而帶動全體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變革。
云路千程生為本,智慧眾籌夢高飛。以后的日子,我需要做的依然是堅持,堅持跟隨“名師大篷車”向陽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