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解決第一階段(2012-2015年)

1.送教下鄉,按需幫扶。針對許多農村教師擔負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離不開學生,走不出學校,看不到名師,沒機會交流的問題,我省通過“國培”和“省培”項目,在做好農村教師“頂崗置換”培訓的同時,組織省市縣(區)“名師大篷車”開展送教下鄉活動,通過名師上示范課,課后反思研討,專家點評培訓,現場答疑解惑,征詢意見改進,讓名師與農村教師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欣賞優秀課例,按需接受培訓,研討教學疑難。一方面從制度上明確了名師選拔前、選拔中、選拔后的送教下鄉的責任與任務,增強了名師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使薄弱學校、薄弱學科和薄弱教師受到幫扶,有效地促進了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

2.行政推進,經費保障。長期以來在中考和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農村中小學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缺乏足夠的經費支持,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外出培訓機會少,常常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群孩子,苦教書”。省教育廳頒發《關于開展“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的通知》(陜教師〔2012〕68號文件),要求建立“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組織機構。一是明確了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主體和活動的目標任務。2012年10月,省教育廳召開了“陜西省中小學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啟動儀式”,時任廳長楊希文作動員講話,時任副廳長張雄強全程參加了第一次送教下鄉活動。二是構建了以“圍繞教學、聚集課堂,研討教研,名師引領,促進成長”為活動內容,以教學名師和農村學校、鄉村教師交流對話為形式的教師教育機制。三是促進了“學校教育經費的5%用于教師培訓”規定的進一步落實。四是設立專項經費。2011年-2015年,省教育廳設立專項經費四千多萬,市縣累計投資三千多萬元用于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

3.點線結合,全面開花。一是我省教育廳開展了省市縣(區)三級“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為名師與薄弱學校、薄弱教師搭建了對話交流學習的平臺,累計培訓鄉村教師3萬多人次。二是成立以各級名師為主體的“校本研修專家指導委員會”,定點定人具體指導開展校本研修。三是教科院建立了229個“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帶動引領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四是建立了16個省地和校地共建校本研修實驗區。試點先行,由點帶線,由線帶面,逐步推開。

第二階段(2015-2017年)

針對前一階段送教下鄉中暴露出的問題,我們進行了認真梳理,如送教時間短、任務重、難鞏固等,我們對送教形式做了較大幅度的改變。

1.按需幫扶,菜單式服務。創建了“菜單式”按需送教,“展示式”示范引領,“互動式”交流碰撞,“專題式”名師課堂,“答疑式”遠程指導等送教方式,改進和提高了送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2.三級推進,專項保障。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了以“圍繞教學,聚集課堂,研討教研,名師引領,促進成長”為活動內容,以教學名師和農村學校、鄉村教師交流對話為形式的教師教育機制,促進了“學校教育經費的5%用于教師培訓”規定的進一步落實。設立專項經費。2008—2017年,省教育廳為教科院用于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累計投資318萬元(見表2)。

表2: 2008-2017年送教下鄉年度經費投入統計

3.改變形式,精準幫扶(見陜西省名師大篷車送教形式圖表)。針對問題不明確縣區,實施“一點兩次送教”(同一學段)。第一次專業診斷:聽評議課,問卷調查,互動交流,校長培訓;第二次促進提升:同課異構,名師點評,專題培訓,跟蹤指導。針對問題明確的縣區,實施“一點多次送教”:課例解析、互動交流、按需送課、校長培訓。針對需要進一步提升的縣區,從過去主要以九年義務段為主,拓展到以幼兒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校長培訓等領域。實施“一點多學段送教”:名師送課、專家送培、教學沙龍、校長培訓(見表3)。

表3: 2012-2017年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學段培訓人次統計

4.增減時間,建立平臺。從2015年起,我們加強了“一點兩次送”,即在每一個送教點送教兩次,時間加倍,任務加倍,延長了名師展示、反思、點評、互動、交流時間;建立了名師微信群、名師網站信息平臺、QQ互動研修平臺,形成了常態化、遠程式“送教”模式。

5.整合力量,合力推進。省教科院通過總結表彰獎勵,整合資源合力推動;實施小課題戰略,名師引領推動;安排有突出貢獻專家、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定點對口幫扶薄弱學校600多所,薄弱學科教師3萬多名,實施定點幫扶推動。

6.先行先試,成果豐碩。從2012年至今,教科院選定了陜南山區旬陽縣、陜北山區橫山縣、關中渭南臨渭區作為校本研修試驗區,在教師隊伍建設,科研興校,尤其在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一區兩縣在省級骨干體系建設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見表4)

表4: 2012-2016年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教科院實驗縣區骨干教師發展情況統計

主要成果

1.名稱創新。在國內,我省首創中小學“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名師大篷車”意在表示“四個面向”,即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薄弱教師、面向薄弱學科。載著名師、專家和優質資源,下基層,去農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2.機制創新。明確了“行政推進,業務支撐,專款支持,送教到縣(校)”的運行機制。構建了省市縣三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培訓機構和名師聯手推進的保障機制。

3.模式創新。探索了一點兩次送、一點多次送、一點多學段送的模式。

4.方式創新。實踐探索出了精準幫扶方式: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學段、不同教師、不同學科的“菜單式”按需送培、“專題式”示范引領、“展示式”名師課堂、“互動式”交流碰撞、“答疑式”遠程指導等送教模式。保證了下得去,能聽懂,想交流,用得上,常交流。

5.原則創新。精準性原則:活動必須聚焦課堂,針對問題,有的放矢,講求實效。要答疑解惑,指引方向,切實幫助基層學校和教師解決課程改革和專業成長中的突出問題,讓他們實實在在受益。幫扶性原則:要按照農村教師需要,量身定制送教的時間、內容、形式和方法,全心全意為農村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服務,為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先進性原則:充分體現新課程要求,體現改革與創新精神,要把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最先進的教學方法,最好的課程資源送到基層。綜合性原則:搭建綜合性互動交流平臺,讓更多的一線教師現場觀摩,與名師專家零距離、面對面交流,達到研訓一體共同成長的目的。

6.內容創新。一是名師送課:通過名師上示范課,直觀展示先進的教學理念怎樣體現在教學活動中,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怎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把握課程標準、整合課程資源,怎樣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等。二是專家送培:組織優秀的課改專家和教學名師,到基層去指導課程改革,幫助和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三是送優質資源:免費向基層贈送優秀的課堂設計、優秀課例、優秀課件和有關圖書、光盤、資料等。

效果與反思

1.均衡了城鄉教育資源

國內首創的陜西省“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經過五年多的實踐與探索,省級各培訓機構累計送教62個縣(區),其中省教科院送教42個縣,占到我省“國貧縣”總數的86%,91所農村中小學,培訓鄉村教師達3萬多名(見表5)。贈送書籍資料60多萬元。受到了教師的廣泛好評(見表6),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表5: 2012-2017年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縣區及人(次)統計表

表6: 2012-2017年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教學名師滿意度調查統計

2.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省市縣(區)組織培養送教“名師”600多人次,選拔、打磨優質課展示2000多節,專家講座360多場。送教的名師團隊得到了專業提升,涌現出了全國模范教師兩名,陜西名師16名,特級教師26名的驕人成績。3萬多名鄉村教師零距離與專家對話,與名師交流,針對性引領,促使其專業發展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見表7)。

表7: 2012年以后送教團隊主要成員專業發展情況統計

送教下鄉、精準幫扶有待加強的地方:一是農村教學點和薄弱學科教師兼職任教多,專業指導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二是農村教師職業倦怠仍然是制約送教下鄉活動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三是針對不同地域、年齡、職稱、學科和學段教師分層式送教模式還沒有到位;四是有針對性地提供示范、指導和幫助尚未得到很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