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實踐才能提素養 ——訪陜西省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特級教師吳積軍
作者:唐李佩 魯維娜
發布時間:2017-10-17 21:12:55
記者:吳老師,您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從小學三年級起就開設的國家必修課程,要求每周三課時,但一些學校的課表上可能每周只有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但同時還有勞動課、技能課、活動課,對這一“課表現狀”,您怎么看?
吳積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該課程分為四大領域,即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課時設置比例占總課時的6-9%,也就說每周要開設3課時。而實際學校在教學操作中往往課表上只有一節,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非考試科目,從學校、教師、學生到家長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注重生成的課程,教師而非“教”師,而是“導”師,課程目標不是預設的,而是生成的,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很高,一般教師不愿意去從事該門課程的教學。第三,由于該門課程注重學生的實踐,注重學生的活動,而實踐活動就容易形成安全隱患,迫于安全壓力,學校也不愿意放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因此該課程就成為可有可無,課表上寫寫,實際就成為被擠占的薄弱學科中的薄弱課程。更有甚者,既在課表中出現信息技術課,又出現綜合實踐活動課,把兩者并列存在于課表之中,還有個別學校課表中出現勞技課。這些課程亂象、誤區的出現無非兩種情況,一是不知而不為,二是知之也不為。
馬云曾經說過“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是智慧是一種體驗,未來的競爭是智慧的競爭與體驗的競爭”。綜合實踐活動所要完成的正是其他學科無法完成的培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智慧與體驗的一門課程。無論從國家課程實施的權威性,還是國家民族的發展需要,學生未來的生存需要,綜合實踐活動責無旁貸應該受到重視,開足開齊課程,保證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記者:在今年的陜西省教學能手賽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參賽選手并不多,一位來自渭南的選手表示自己一路賽到省上,都是自己“單槍匹馬在戰斗”,非常羨慕語數外選手們有各級教研員或名師團隊的指導和引領,作為能手賽評委,您認為參賽選手少,且多為“單兵作戰”的原因有哪些?
吳積軍: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到教育科研部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沒有得到高度重視。據我了解我省各市、縣(區)教研部門幾乎沒有一個專職教研員,學校設立專門教研組的也不多,教學研究的氛圍不濃,指導乏力。
目前,各類中小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配備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全部為班主任老師兼任,由于班主任熟悉學生情況,了解學生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容易選擇適合學生感興趣的主題,評價也為貼切。但是班主任常常把它當成了學科教學來教,或者就直接上成了自已的擔任的學科課程,使該課程流于形式。第二種情況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這樣有利于學科知識的整合,使探究活動更為深入,但往往由于科任教師孤軍作戰,學科相互滲透得不夠深入,最后導致課程表面化、形式化,實際效果不佳。第三種情況由班主任學科教師兼任(或者專職教師),輔之于其他教師。這樣教師學科知識得到補充,資源得到整合,這也是最為理想的教師組成。但是這樣的教師配備形式在我省實在是太少了。現行的課程管理體制機制只能使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瞎子摸象跟著感覺走,不會上、不敢上比比皆是,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上成了科學課、品德課屢見不鮮。
陜西省在2011年恢復省級教學能手評賽中加入了綜合實踐活動學科,越來越多的有志向的老師在這塊天地中躍躍欲試,想有所作為,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使這門國家課程在黑暗中也看到了一點黎明的曙光。近年來,五個省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帶頭人工作坊,凝聚了一批優秀老師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形成了該學科的星星之火,一個個優秀的骨干教師慢慢地也被吸引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隊伍來了,校本研修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進一步增強。當然,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研隊伍建設,師資培訓培養是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
記者:您認為要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隊伍的素質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吳積軍:要使教師適應目前中小學普遍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從實際出發,優化配置教師資源。學校合理地選擇與配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順利實施的有效保證。我認為最合理最有效的教師配備形式應該是:專職與兼職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師共同參與,學校其他人員協助。
二是著眼于校本研修,切實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除了在“國培計劃”,省培項目以及各級各類教師培訓項目增加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培訓。同時也可開展系統化的專題培訓,課題合作研究,自主探究與校際觀摩研討等形式的教師培訓工作。
三是建立綜合實踐課程師資激勵機制。僅靠理念引導,學校要求,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激勵機制,才能充分調動各學科教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記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國家教材,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給教師又提出了很高要求,請您談談教師應如何更好的開發整合課程資源。
吳積軍:我認為,課程內容的設置要多方挖掘題材,努力為學生開辟學習的空間,充分利用學校社會的資源,提供學生感興趣的探究主題,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運用知識。
首先,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拓展實踐渠道。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選取能讓學生“心動”的主題。這個主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范圍盡可能小一點,讓學生在活動沒有開始之前便“蠢蠢欲動”,這樣才會使實踐活動因這份心動而更加豐富多彩。
第二,要把握學科教學,融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者我們要有一雙慧眼,要經常用心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挖掘學生日常學習中的各門學科。將各門學科中能與實踐活動聯系起來的內容,我們要進行適當地擴充,使其成為一堂有意義的綜合實踐課。
第三,要挖掘社會資源,豐盈實踐活動。社會是一個大課堂,無數的知識都深藏在社會中,它就像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現實,為孩子們的活動提供了生動、富有人情味的環境。只有讓學生回歸到社會這個大課堂里學習,才能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使課本的知識變得“活”起來,在社會中得到拓展和延伸。
記者:一些校長表示在課時規定、師資力量、社會資源的運用上存在的問題,制約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校本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發展,作為陜西省西安小學的校長,請您談談這些問題在貴校是如何破解的?
吳積軍:為了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得到有效實施,我們陜西省西安小學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保證了課程的有效實施。首先確立了“1+x”的教師配備制度。即設立一個課程教師(專職教師),主要負責課程計劃,主題確定,活動組織,主持成果交流,課程教師只負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任務,不用兼任其他學科教學任務。設立若干名指導教師(兼職輔助教師),主要負責方法指導,實踐活動過程指導,學校每一名教師都有承擔指導教師的任務,要求每學牢至少要承擔3課時的指導,否則,就取消評優樹模的資格,當然3課時的運用是根據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由學生提出申請,相應學科背景的教師來負責完成。
其次,我們也設立了“1+2”的彈性課時使用制度,即1節課時是要上課表,主要由課程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主題確定、方案制定、成果交流等活動,而另外兩課時平時是讓借用其他學科上學科教學的,當需要讓學生集中時間出去到校外參加實踐活動時,就由課程教師向學校教務處提出申請,經同意后,方可組織學生出去參加實踐活動。
此外,我們還設立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風險是學校管理者對綜合實踐活動支持的最大障礙,我們建立了活動前安全預測,活動中安全防范,活動后安全反思的實踐活動安全防范制度。活動前組織學們討論本次活動中可能出現的不安全隱患有那些,研討防范的形式,找出防范的措施。活動中在重點部位,重點環節,重點防范。活動結束后,及時組織學校進行安全反思,那些方面做得好,有什么經驗,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有什么教訓。這樣就有效地化解了安全風險。第四,我們還建立了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制度,及時通過學校網站,公眾微信群,校園電子大屏,把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果向校內外宣傳,贏得了家長的支持,社會的認可。
專家簡介:吳積軍,陜西省特級教師,省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站長,陜西省中小學校本研修項目執行辦項目負責人,陜西省“國培計劃”首批培訓專家,中國教育學會綜合實踐分會常務理事,現任陜西省西安小學校長兼黨總支書記,西安經開一小校長。



